真理號聲

2018
十一月

十一月
21

…有人打你的右臉,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。有人想要告你,要拿你的裡衣,連外衣也由他拿去。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,你就同他走二里。(太五39-41)

  我們生活在世界上,每天都要遇到許多事情。事情一臨到我們,我們自然會作出反應,因此我們天天生活,天天作出無數次的反應。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到,你所有的反應,乃是顯明你作基督徒的真實光景,因為人外面的反應,就是人裡頭所有的事情,基督徒當知道怎樣以正確的態度來對事情反應。

  當我們還未信主,還未作基督徒的時候,我們對事情的反應,是根據我們的脾氣,以及我們修養的工夫。有人吃了虧,就大發雷霆,因為他的脾氣不肯吃虧;有人吃了虧,還能忍氣吞聲,因為他有修養,能凡事忍耐。舊約的律法態度是要公平,若是你傷害了我,我就應當傷害你,這才公平。舊約是以眼還眼,以牙還牙。

基督作生命

  我們得救了,成為神的兒女,有基督作我們的生命,我們當有怎樣的反應呢?人家待我好,我也待人家好,這種反應不足為奇,因為非基督徒也是這樣。若是有人待你不好,給你虧吃,你當有怎樣的反應呢?首先,我們要放棄報復這個觀念;報復和報仇,是基督徒不當有的思想。若是我們還存著報復的心,就證明我們根本沒有以基督作生命,不懂生命的喜樂和平安。

  或者說,若是有人侵犯我,我就應該向他評理,找個公道。我是不侵害別人,若是別人侵害我,我不能置之不理,必須找出個是非。這種態度,似乎是公道,但是我們的靈,卻不能通過,因為還夠不上基督徒該有的反應。許多時候,你一講理,一爭論,靈就走了,失去了靈裡的安息與安寧。我們裡面的靈和主耶穌一樣,是不喧嚷、不爭競的。

  那麼是不是當凡事忍耐,忍氣吞聲,對於所吃的虧吃下去,像我們中國的聖賢,如百忍堂那樣的百般忍耐,像婁老夫子的唾面自乾,這應該是我們基督徒的道德水準吧!對於這種忍耐與忍受,的確是好,的確是超人一等。對於無緣無故加給我們的侵害,我們能忍受下去,不反抗,不還報固然是好,在人面前是有好見證,但是這還不是神所要的那種反應。神對我們所要的,乃是要我們憑基督活,活出基督作生命,在生命中作出反應。

基督的反應

  基督對那些無理的對待,怎樣反應呢?馬太五章三十九節至四十一節,就是他的原則,也是他給我們的帶領:「我告訴你們,不要與惡人作對。有人打你的右臉,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。有人想要告你,要拿你的裡衣,連外衣也由他拿去。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,你就同他走二里。」這個送上左臉、拿去外衣、陪他二里,就是我們主的反應。

  我不知道主這段話受到人多少的嗤笑、藐視,以為太不切實際,非但沒有人能作得到,而且太無骨氣、太示弱。按著人的常情來說,這話實在太難,不可能接受,更不要說實行。但是我們要問,主這樣吩咐我,只是說說而已,並不叫我們實行嗎?當然不是!主從來不唱高調,不給我們擔不起的擔子,他要求了,也必給我們足夠的力量。高水準的生活表現,必然出自高級的生命;主給我們看見的,乃是一個基督徒最高生命該有的反應。

  我們會遇到一些臨到我們的事情,是無理的,是強橫的,像是打右臉、要裡衣、走一里。這種事臨到我們,乃是測驗我們憑著哪一個生命作出反應。若憑著我們天然的生命,我們的反應若不是質問他,向他評理,就是自己忍氣吞聲。但是我們若憑著主作生命,我們的反應就是送左臉、加外衣、陪二里。我們天然生命的度量只能達到忍受,但是主作生命就寬廣得多了,寬廣到一個地步,就是送左臉、加外衣、陪二里。

憑基督而活

  我們所以認為主的話是人辦不到的,是因為我們沒有基督作生命。但是有的基督徒,雖然有了基督作生命,還不一定憑基督而活,所以仍舊是我們人的反應,不是基督作出的反應。主是要我們學習憑基督而活,因此我們所作出來的反應,就像基督,像天父的兒女,為我們的父,作這超越生命的見證。

  何況我們活在世上的時候,也是操練如何生活的時候。我們裡面有生命的靈,我們也深信,外面的環境、人事和我遭遇到的事情,也都由神的手藉著聖靈給我們安排好了,又興起萬事互相效力,為的叫我們得益處。我們深信,臨到我們的事沒有一樣是偶然的,連人來侵害我們,叫我們吃虧的事,都是父神所量給的、所許可的。所以我們對事情的反應,不該就事論事,不該找理由,平一口氣。應當認為這是神給的機會,叫我們操練活出基督作生命。這件事臨到我,好像我受不了,但是我活在基督作生命中,我的度量就擴大,不但沒有被事情壓下去,還能超越過去,顯出神兒女的氣度。

  也許人會問:我若送上左臉,加上外衣,陪上二里,豈不是太損失麼?看起來,你明明的有損失。

  每逢憑基督作生命而活的時候,一定跟著有損失。但是我們能得著屬天的喜樂,是外人不領會,足以抵償你的損失有餘。何況我們還有一位萬有的父,他知道你所有的損失。主耶穌告訴我們,人若因我辱罵你們,逼迫你們,捏造各樣的壞話毀謗你們,你們就有福了,應當歡喜快樂,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。在父的眷顧之下,損失還是利益。

版權屬 香港教會書室 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