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日信息

1995
十一月

十一月
1

 這次特會我想從馬太福音十一章25-30節的經文裡提出三點,作為三次交通的題目:就是神的主宰、父的旨意和主的呼召。

天地的主

 馬太福音十一章的背景是主耶穌打發十二個門徒出去,給他們權柄,能趕逐污鬼,並醫治各樣的病症(十章); 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, 就離開那裡,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。 就在這時施洗約翰在監裡聽見主耶穌所行的事,就打發兩個門徒去,問他說,那將要來的是你麼,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?(十一章1至3)這是個非常奇特的問題,不知道施洗約翰聽了什麼,使他發出這樣的問題。我們都知道施洗約翰是主耶穌的先鋒,居然對主耶穌的職事產生了疑問。那時一面主耶穌的先鋒對他的職事提出了疑問,另一面祂自己的職事也受到加利利那一帶人的拒絕,在這樣的情形下主耶穌的態度是怎樣的呢?「那時,耶穌說,父啊,天地的主,我感謝你,因為你將這些事,向聰明通達的人,就藏起來,向嬰孩,就顯出來。」(十一25)主在這裡用了一個特別的詞「天地的主」。這個詞在新約聖經只在路加福音十章和使徒行傳十七章裡出現過。

 在使徒行傳十七,那時保羅到了雅典,他看見滿城都是偶像,心裡非常焦急,於是在會堂裡與猶太人和敬虔的人,並每天在市上的人辯論(徒十七章16-17)。馬太福音裡主耶穌稱父為「天地的主」,這裡保羅告訴雅典人說,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「天地的主」, 這位天地的主不缺少甚麼,倒將生命、氣息、萬物、賜給萬人。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,住在全地上,並且豫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彊界(徒十七22-27)。

 「天地的主」這個詞和神的主宰很有關係。祂豫先定準了我們的年限,和所住的彊界,中文聖經並沒有把「年限」這個詞的原文繙出來,這不是說神限制了每個人活多少年,乃是指活在那一個時代;神豫先定準了我們所活的那一個年代,和所住的彊界。

 我們今天活在1995年的香港,是神的主宰,我們沒有任何選擇。當時雅典人辯論為什麼活在那個時代,因為他們不認識神;但我們認識這位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,祂是天地的主,祂不需要你我的建議。在我們短短的一生中,世界的變化實在太大了,但我們沒有任何選擇,因為神是天地的主,祂已經豫先定準了我們的年限和我們所住彊界;不要作一個不認識神主宰的人。馬太福音十一章實在讓我們看見主耶穌的榜樣。在那種情景下,他的態度是讚美神的主宰。現在也就是我們的「那時」,學著像主耶穌那樣說,「父啊,天地的主,我感謝你。」

認識神主宰的人

 在整本聖經有好多認識神主宰的人,今晚要來看幾個例子,盼望從中能給我們一些鼓勵。

亞伯蘭─勝過財物的試探

 創世記十二章神呼召亞伯蘭叫他離開本地、本族、和父家往神所指示的地方去。亞伯蘭就離開了迦勒底的吾珥。後來神再帶領他離開哈蘭。到了十三章,羅得和他的兩個家族不能同住一起,羅得就遷往所多瑪。十四章有四王和五王的爭戰,四王打敗了五王,羅得一家也被擄去,亞伯蘭聽見這消息就帶著家裡精練的壯丁捉趕四王,把擄去的都搶回來。創世記十四章的記載很有意思, 亞伯蘭剛把五王救了回來,所多瑪王就來迎接他,正預備要對他說:你把人口給我,財物你自己拿去罷。這是很大的試探。剛好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來迎接他,好像把所多瑪王和亞伯蘭的交談打斷了,他為亞伯蘭祝福說「願天地的主,至高的神,賜福給你,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」。換句話說麥基洗德讓亞伯蘭看見這一切都是神的主宰,不要以為你家裡生養精壯的壯丁三百十八名就可以打勝仗,沒有這回事,是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,只有神應該得著稱頌。他這樣一講,亞伯蘭就清楚了。接下去亞伯蘭用同樣的話去回答所多瑪王,他說,我已經向天地的主,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,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,一根鞋帶,我都不拿,免得你說,我使亞伯蘭富足(創十四章22-23)。由此可見,看到神的主宰是可等的重要;若看見神的主宰就能勝過一切的試探。

 希伯來書七章說麥基洗德無父、無母、無族譜、無生之始、無命之終,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。亞伯拉罕是我們信心之父,他的信心是開始於創世記十五章,他信耶和華,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經歷呢?因著他認識神的主宰所以他勝過了所多瑪王的試探,以後他就能信耶和華的話;同樣,若看見神的主宰,對一切事情就會有一個正確的態度。

大衛─懂得神量給他的地界

 在舊約不但亞伯蘭認識神的主宰,大衛也是一個懂得神的主宰的人。詩篇第一三九篇, 大衛讚美耶和華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在的。13、14節說: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;在母腹中,你已覆庇我。我要稱謝你,因我受造奇妙可畏;你的作為奇妙;這是我心深知道的。大衛是知道神主宰的人,他說:我未成形的體質,你的眼早已看見了;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,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,神啊,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;其數何等眾多(16-17節)。

 撒母耳記上十六章,神叫撒母耳到伯利恆去膏耶西家的一個兒子接續掃羅作王,

撒母耳看見耶西的七個兒子都不是神所要的,就問耶西還有沒有,耶西說還有一個小的在放羊。可見在父親眼中大衛毫無地位。到了十七章父親打發他到營內去送東西給哥哥時,三個兄長都藐視他;當他擊殺了哥利亞後不久,掃羅又嫉恨他。大衛一生遭遇許多苦難,由於他認識神的主宰,就沒有怨言。他沒有埋怨自己是「老八」,在家中被輕視。受兄長們欺侮,又遭遇掃羅的迫害。

 大衛又是一個懂得神量給他的人。神量給他排行第八,量給他有這樣的兄長、這樣的家庭,量給他活在那個時代,落在掃羅的手裡。他說:用繩量給我的地界(神早就定準了他的年限和他所住的彊界),坐落在佳美之處,我的產業實在美好(詩篇十六6)。

保羅─承認自己是最少的

 保羅在加拉太書一章15節說,在他還在母腹裡神就把他分別出來,又施恩召他。對於神的主宰,保羅毫無疑問。在林前十五章他說到基督復活後顯給多人看,其次序是: 先是磯法, 然後是十二個使徒,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,以後顯給雅各看,再顯給眾使徒看,末了也顯給他看,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如同未到產期而生的人,他原是使徒中最少的,不配稱為使徒 (5-9節)。我們知道保羅是懂得神心意的人,又得了那麼多的啟示,保羅寫的書信也不能和雅各寫的相提並論,但在這裡他說主顯給雅各看, 又顯給眾使徒看,最後也顯給他看,保羅對這些沒有一點埋怨,他很清楚接受神的主宰。試想若是保羅早活幾年,能同列在十二個使徒之中,每次主一講他就明白,不像彼得那樣,那麼整個局面都要改觀,但這不是神的主宰。

 保羅實在是懂得神主宰的人。在以弗所書他說: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少的還少,然而祂還賜我這恩典。以前我不大領會這句話,保羅怎麼會比眾聖徒中最少的還少呢,太謙卑了。這次我領會到保羅所以這樣說,乃是因為他實在是一個懂得神主宰的人;他是一個未到產期而生的,在使徒當中他是「第八」,像大衛一樣。

 我舉這些例子不過說明在聖經裡有許多人是認識神的主宰。今晚我仍願從保羅的話裡給大家一點鼓勵。

不要問「為什麼」

 羅馬書第八章是寶貝的一章聖經,特別是28節,「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,」其實這節就是講出神的主宰。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 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這個原則很好,沒有一件事不在萬事(所有的事情)之內;但保羅接著說,「既是這樣,還有什麼說的呢?」(羅八31)這一節應該是「既是這樣,『對於這些事』,還有什麼說的呢。」

 主給我們的經歷都是在衪主宰的安排下,在原則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,但在經歷上既然是這樣,我們對這些事還有什麼可說的呢。原則我們可以接受,但當我們經歷過事情的時候,我們說什麼?我們裡面很易產生一些問題。1995年發生在香港的事你怎麼說呢?

 從32到35節保羅提了許多問題,其實這個四個「誰」的答案很簡單,就是沒有一個人能夠。我只願大家注意一個字,就是「誰」,當我們遭遇一些事情時,很容易就會問為什麼,問為什麼就是對神的主宰產生懷疑;若我們真的清楚神的主宰,就不會問為什麼。要問是誰。問是誰使這件事發生,若這樣問,你就回到這個答案裡了─神的主宰。

要問「是誰」

 經過香港教會這麼多年的帶領,相信大家對聖經的原則都很清楚,但是在要來的一段時間將會遇到一些情形,這就要考驗大家對「萬事都互相效力」到底清楚到什麼程度?當一些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時,你會怎麼說呢?

 若照羅馬書第八章這樣問的話,就越問越清楚,越問越明亮,越問越有保證。

 我不相信有哪一個人可以將「平安」這兩個字說到你裡面去,這個平安只有從主那裡來的,但又不是藉著環境的改變,乃是多年來所聽見的原則。現在主要給我們有實際的經歷,可能你對神的主宰認識不夠,不久的將來會有些情形叫你產生疑問,請記得不要問「為什麼」,要問「是誰」。

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

 「神若幫助我們,誰能敵擋我們呢…誰能夠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?有神稱他們為義了。誰能定他們的罪呢?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,而且從死裡復活,現今在神的右邊,也替我們祈求。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?難到是患難麼,是困苦麼,是逼迫麼,是飢餓麼,是赤身露體麼,是危險麼,是刀劍麼?如經上所記,我們為你的緣故,終日被殺,人看我們如同將宰的羊;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,在這一切的事上,已經得勝有餘了。」(羅八31-37)

 這段聖經保羅寫得非常特別。在新約聖經總是說神的愛,基督的恩典,這裡卻說到基督的愛。當我們經歷許多不同境遇時,不要忘記祂是我們的大祭司,祂也凡事受試探與我們一樣,只是衪沒有犯罪,祂能夠體恤我們的軟弱。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一章那樣的情景下,還能讚美神的主宰,接受父的旨意,不受環境的影響,反而呼召人來。當我們經過時也沒有人事物叫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;所以我們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寶座前,得憐恤、蒙恩惠、作隨時的幫助。

 保羅是一個懂得神主宰的人,他知道神的主宰、神的旨意、神的愛是分不開的。盼望在前面的日子, 神給我們恩典和經歷,不只知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,而且知道對這事該持怎樣的態度。願主恩待憐憫我們。

(九五年十一月特會信息摘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