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日信息

思想耶穌

從希伯來書看基督徒信望愛的生活(二)

1996
一月

一月
1

 今晚要交通思想耶穌。

 希伯來書第三章說, 我們是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, 應當一同來思想為使者, 為大祭司的耶穌。 使者就是使徒, 是奉神差遺的。 我們要思想他是被神差來的, 也要思想他是大祭司。 大祭司的職份就是把神和人帶在一起。 在新約書信裡只有希伯來書題到大祭司, 也只有希伯來書題到主耶穌是大祭司, 當然四福音也題過大祭司, 不過那是指舊約的大祭司或祭司長說的。 這是一件很特別的事, 所以需要我們來思想。

 希伯來書用了七八章篇幅來討論大祭司這件事, 但作者又怕講來講去把人講糊塗了, 所以到了第八章第一節便說, 「我們所講的事, 其中第一要緊的, 就是我們有這樣的大祭司, 已經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。」 連寫希伯來書的作者都怕把人講糊塗了, 我又怎敢在這裡給你們講太多關於大祭司的事呢?

按著麥基洗德的等次

 在希伯來書裡有17次題到大祭司。 當題到主耶穌是大祭司的時候, 特別說到耶穌是按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為大祭司, 這是很特別的說法。 聖經裡記載有關麥基洗德是在創世記十四章, 那裡是講亞伯拉罕的故事。 亞伯拉罕原來是住在迦勒底的吾珥, 一個拜偶像的地方, 他蒙神呼召從那地方出來。 亞伯拉罕不但帶著自己一家, 也將他的姪兒羅得一家帶了出去。 他們到了迦南地漸漸成為富戶, 因著牛羊牲畜雙方的僕人起了爭執。 亞伯拉罕對羅得說, 我們是骨肉, 不可相爭,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麼, 你若選左, 我就選右: 你若選右, 我就向左。 羅得一點都不客氣地將最好的挑了去, 以後又從約但河的平原選到所多瑪城。 亞伯拉罕就在希伯崙, 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。 這就是當時的背景。

 亞伯拉罕所處的年代是城邦制, 每個城市都有一個王。 起初有四個王聯合起來, 征服了其他五個王, 後來五王起來反抗, 結果失敗了。 羅得所在的所多瑪城, 是五王中的一王所擁有。 四王把五王打敗後, 就將他們俘擄了去, 其中也包括羅得的一家。 有一個人逃了出來, 就去告訴人亞伯蘭。 亞伯蘭沒有軍隊, 只有一些自衛的青年壯丁318人。 他就連夜帶著精練的壯丁追趕四王, 結果追了回來 (參:創十四1-16)。 接下去17至20節是整個舊約關於麥基洗德的記載。

 論到麥基洗德, 希伯來書的作者說, 我們還有好多話難以解明。 接下來又說: 看你們學習的工夫, 本該作師傅, 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, 另教導你們: 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, 不能吃乾糧的人。 凡只能吃奶的, 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, 因為他要是嬰孩。 惟獨長大成人的, 才能吃乾糧, 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, 就能分辨好歹了 (五12-14)。

 所以我們需要再回頭去讀一舊約聖經。 很多時我們以為聖經很簡單, 其實若不小心, 好多事我們未必都能聽得進去。 相信好多人聽過麥基洗德, 以為有關麥基洗德的事全都知道了, 若你有這樣的態度, 就再也聽不進去了。

麥基洗德的出現

 亞伯蘭殺敗基大老瑪, 和與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, 所多瑪王出來, 在沙微谷迎接他, 沙微谷就是王谷。 要知道亞伯蘭當時是個普通老百姓、 他將五王救了回來, 所多瑪王是在王谷迎接他。 亞伯蘭可以說是和所多瑪王平起平坐: 他可以向所多瑪王提出任何要求。 這對亞伯蘭來說是很大的試探。 他去救羅得已經不容易了, 現在又要面對所多瑪王更大的試探。 這裡記載得很有意思, 好像他們正要談條件了, 就在這節骨眼上, 卻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, 不遲也不早的出來迎接: 他是至高神的祭司。 乍看起來, 好像是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來賞亞伯蘭。 其實不然。

 麥基洗德這個名字是希伯來文, 麥基是王的意思, 洗德是公義的意思, 麥基洗德就是公義的王。 這時公義王出來和亞伯蘭見面了, 他先把餅和酒給亞伯蘭, 然後就為亞伯蘭祝福。 他說, 願天地的主, 至高的神, 賜福與亞伯蘭。 這不是一件小事。 平時我們經常聽見「義」這個字, 其實有些基督徒對「義」並不很瞭解。 過去我們說義是和神對, 和人也對, 這個定義很好, 但是在實行上恐怕還是不夠。 要曉得那時亞伯蘭對於羅得他是義的。 羅得虧欠了亞伯蘭, 亞伯蘭一點也沒有記住他的虧欠, 也沒有對付他, 反面以恩德來對待他, 故亞伯蘭對於人(羅得)來說是義的。 亞伯蘭不但需要和人的關係是對的, 他需要和神的關係也是對的。 所以麥基洗德來為他祝福說, 願天地的主, 至高的神, 賜福給你。 他題醒亞伯蘭, 不要從人那裡得到任何的好處, 祝福的源頭必須從神那裡來。 因著這個緣故, 他說, 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, 是應當稱頌的。 不要以為你那318個壯丁就能打敗四王, 不要篡奪神的榮耀。 於是亞伯蘭將所得的十分之一給了麥基洗德。

 你看, 麥基洗德就是這麼出現一下, 猶如驚鴻一暼, 但卻是不遲也不早: 亞伯蘭還沒有機會和所多瑪王講條件, 麥基洗德的出現題醒他說祝福的來源是在神那裡, 不要希冀從人那裡得著甚麼。 這樣就將亞伯蘭的態度改變了。 創世記十四章18-20節這三節聖經是揷進來的。 正因為這三節聖經, 亞伯蘭就對所多瑪王說, 我已經向天地的主, 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: 凡是你的東西, 就是一根線, 一根鞋帶, 我都不拿, 免得你說, 我使亞伯蘭富足。

必須遇見仁義王

 親愛的弟兄姊妹, 我盼望大家能看見這個, 麥基洗德的記載在聖經裡很短, 但卻非常重要, 亞伯蘭和麥基洗德這麼短的接觸, 就改變了他的態度。 所以凡被公義王摸著, 定規是一個公義的人: 不但和人對, 和神也是對的。 你可能會問怎麼和神對呢? 我們信主耶穌, 靠著主來到神面前, 但還必須被我們的麥基洗德碰見。 過去關於麥基洗德的講解著重於餅和酒: 但寫希伯來書的人說, 關於麥基洗德我還有好多話要說, 並且難以解明。 聽慣了吃喝享受的人, 再沒有胃口聽仁義的話。 要知道神的話不只是為了我們吃喝, 若是人一直停留在吃喝享受的光景裡, 甚麼都是我、我、我, 那就是一個不容易斷奶的人。 這是一件嚴肅的事。

不要敗壞了屬靈胃口

 弟兄姊妹, 不要敗壞了屬靈的胃口, 不然好多東西聽不進去。 昨天我說過, 若沒有看見耶穌, 即使聽見了, 對我們也未必有益處: 若不看見耶穌, 我們就注意了傳信息的人, 聽是聽見了, 卻得不著幫助。 今天要看思想耶穌這件事, 不要把聖經簡化到一個地步, 就是叫人一天到晚只停留在某種光景裡: 不要以為餅和酒就是代表了麥基洗德, 其實單從字義上來看, 麥基洗德的名字就是仁義王, 想一想仁義王帶來餅和酒到是甚麼意思? 是否餅和酒就代表了仁義王整個的意思? 很多時你吸收了這些就甚麼也聽不進去了。

 讓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。 大概五十年前, 我的家住在昆明, 我們家中有很多兄弟姊妹。 我父親有個好朋友, 他在昆明郊外有個農場, 他每年都請我們全家到他的農場去。 記得一次他弄了一隻羊羔, 我們都盡情的吃, 結果我因吃得太多, 敗了胃口。 直到今天, 五十年後, 我還不能聞羊肉的味道: 即使再好的羊肉, 我仍然沒有胃口。

 若是我們對主的話領會錯誤, 對屬靈生活會有很大的影響。 有時候, 當你和有些弟兄姊妹講麥基洗德是仁義王, 我們需要被麥基洗德碰一碰, 就會有很大的改變。 若他是聽慣了吃喝享受的人, 就根本聽不進去。 神的話不是那麼膚淺, 不只是一些奶水: 有時神的話是乾糧, 並不容易接受。 所以我們不光要看見耶穌, 也需要思想耶穌, 我們有這樣一位大祭司坐在天上寶座的右邊。

不停留在吃奶階段

 這些年來我們可能很少聽到義的話, 盼望我們的胃口沒有被破壞得太厲害, 仍能在主面前因著他的憐憫接受這樣的話。 我們都需要有斷奶的經歷, 吃奶對要後來說當然是很舒服的事: 但我們需要斷奶, 需要脫離吃奶的階段。

 思想耶穌並不是一件小事, 主耶穌有好多方面, 他是我們的大祭司, 他體恤我們的軟弱, 他也凡事受過試探像我們一樣, 只是他沒有犯過罪,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他面前, 蒙恩惠得憐憫, 作應時的幫助。 當我們來到主面前, 就會摸著這一點, 藉著他的話常來題醒我們, 所以不要作一個只停留在吃奶階段的人, 願主憐憫我們, 都能長大成人吃乾糧, 心竅習練得通達, 能分辨好歹。

 一個吃奶的人不能分辨好歹, 其實斷奶是為了他們的益處。 不要分析得太複雜, 弄來弄去生命還是停留在嬰孩的階段, 不要因著我所說的話失望, 也不要說今天晚上的話很嚴肅。 不錯, 神的話有嚴肅的一面, 但也有鼓勵的一面, 因為這些話是和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講的, 我們講了許多,但第一要緊的就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大祭司, 已經坐在天上至大者寶座的右邊。

 我們這位大祭司已經在天上, 乃是說他的觀點是屬天的, 不是屬地的。 屬天的觀點和屬地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別。 讓我用兩節聖經來說明: 羅馬書第八章雖然沒有題到大祭司, 但卻題到主耶穌是坐在神的右邊, 他在天上。 34節: 誰能定他們的罪呢? 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, 而且從死裡復活, 現今在神的右邊, 也替我們祈求。 換句話說, 沒有人可以定我們的罪。 他在那裡不是定罪, 乃是祈求。 這就是屬天的觀點。 十一章2節: 神並沒有棄絕他預先所知道的百姓。 你們豈不曉得經上論到以利亞是怎麼說的呢: 他在神面前怎樣控告以色列人。 八章34節的「祈求」, 和這裡的「控告」在希臘文是同一個詞, 從天上來的就是祈求, 從地上來的就是控告。 我們的大祭司不是在地上, 若在地上像以利亞那樣, 我們就沒有盼望了。 應當思想主耶穌是我們的大祭司, 是按著麥基洗得的等次, 是那一位仁義王。 當我們碰見他時, 我就會看見自己滿了不義: 但是不要擔心, 這位仁義王是在天上神寶座的右邊, 替我們祈求。

 盼望最後的話能給大家有點安慰和鼓勵, 從主那裡得著恩典: 能夠熟悉和聽得進仁義的話, 常常思想他在我們身上的工作。 願主憐憫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