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日信息

2010
三月

三月
28

 讀經:使徒行傳二章41-47節;詩篇一二二篇1-4節

緊密連絡

 舊約時代,神吩附以色列人一年三次上耶路撒冷守節,就是除酵節、收割節和住棚節。以色列十二支派分散各處,上耶路撒冷途中,便唱著上行之詩。詩篇裡共有十五首上行之詩,一二二篇是其中一首,是大衛所寫的。

 「人對我說: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,我就歡喜。」(1節)往神的殿去,就是來到神面前,是令人喜樂的事,也是叫神喜樂的。今天教會的每次聚集,都是叫神、人同樂。「耶路撒冷阿,我們的腳站在你的門內。」(2節)城門的作用是分別,站在城門內,就成為城的一份子;詩人身處城內,要與神的百姓一同聚集。同樣,正常的基督徒,都喜歡留在神的家中,因為他是神家的一份子,不單喜歡親近神,也喜歡親近眾聖徒。正如初期教會是天天擘餅的,大家一同聚集。

 「耶路撒冷被建造,如同連絡整齊的一座城。」(3節)以色列人的光景,不是一盤散沙,是彼此連在一起的。「連絡」的原文意思是緊密地連在一起,是整整齊齊的。「眾支派,就是耶和華的支派,上那裡去,按以色列的常例稱讚耶和華的名。」(4節)這樣的緊密關係,沒有叫人感到受壓,反而充滿喜樂,因為這是「常例」;我們一同聚集、一同稱謝神,才是正常的光景。當然我們個人也可讚美神,但團體的讚美是更加喜樂的。

 「常例」的另一翻譯是「證據」,即是見證。昔日上耶路撒冷,是以色列人的見證,證明他們是神的子民;今天我們每次聚集,同樣是作見證,證明我們是神的兒女。信主前,我們都是只顧自己,與人的關係冷淡疏離;信主後,我們不再專顧自己,乃是與弟兄姊妹緊密連絡,這就是我們的見證。

團體見證

 在使徒行傳二章,彼得傳福音後,「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浸。那一天,門徒約添了三千人。」(21節)正好回應了主的大使命:「所以,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奉父、子、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浸。」(太廿八19)這三千人得救、受浸後,不單作主的門徒,並且都在一處,同過教會生活,在愛裡彼此相顧:「信的人都在一處,凡物公用,並且賣了田產、家業,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。」(44-45節)人的財寶在哪裡,心也在那裡,初期教會的聖徒將財產奉獻出來,擺在教會中,可見他們的心也在教會中。

 「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,且在家中擘餅,存著歡喜、誠實的心用飯。」(46節)初期教會的聖徒不單有外面的聚集,更寶貴的是,他們裡面是同心合意、靈裡相通的,並且滿有喜樂。「讚美神,得眾民的喜愛。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。」(47節)因著教會顯出團體的見證,眾民都喜愛他們,主也將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。

蒙福祕訣

 為何初期教會如此蒙福?因為他們「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,彼此交接,擘餅,祈禱。」(42節)按照原文意思,聖徒在遵守使徒的教訓、彼此交接、擘餅、祈禱這四方面,都持之以恆,這是教會生活的元素。我們先來看其中三方面:

 第一,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:這裡的「教訓」是單數,因為使徒們只有一個教訓,就是主的教訓,正如主說:「凡我所吩咐你們的,都教訓他們遵守…」(太廿八20)在教會中有神豐富的話語,因為神應許:「我要使其中的糧食豐滿,使其中的窮人飽足。」(詩一三二15)每逢主日信息聚會,我們都得著供應,叫我們飽足。

 第二,擘餅:擘餅聚會是主親自設立的(林十一23- 25),每逢主日,我們都來記念主、讚美主,使主滿足。同時許多聖徒都能見證,在擘餅聚會中被主愛激勵,得著復興,重新被主得著。故此,擘餅聚會叫神、人都滿足。今天我們未能如初期教會那樣天天擘餅,但每週的擘餅是不可少的。

 第三,祈禱:這裡是指團體的禱告。有人說:「團體禱告的地方,就是釋放神能力的地方。」使徒行傳四章記載,彼得、約翰先被捉拿,後被釋放,二人來到聖徒中間,一同禱告。禱告完了,聚會的地方震動,顯出神的能力,能夠震動陰府的門。團體禱告是帶下神能力的橋頭堡,所以我們要堅守同心祈禱,盡量參加禱告聚會。

 相對於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、擘餅、祈禱,彼此交接是今天我們比較缺少的。「交接」就是「交通」,名詞是fellowship,即「團契」;動詞是partake,即「一同分享共同有的東西」。試問有甚麼東西是我們所共有的?雖然我們各有不同的學歷、背景、喜好,卻同有主的生命,所以「交通」就是分享主的生命。

肢體相交

 初期教會有三千人、五千人得救,「…都從一位聖靈受浸,成了一個身體,飲於一位聖靈。」(林前十二13)我們就是基督的身子,並且各自作肢體(林前十二 27)。我們的關係,就是肢體與肢體之間的關係,是內在的生命關係。有些肢體看似互不相干,其實大有關係,就如心臟若不供應血液給手,手便無法工作;又如手拿了食物,口卻不張開,就無法進食…可見身體上的四肢百體均是關連的,誰也不能無誰,所以肢體相交是一種本能。所有正常的基督徒,都是渴慕與肢體相交的;若不想與肢體相交,他的屬靈光景必定出了問題。一個基督徒即使面對困境、難處,仍要相交。

 使徒行傳四章32-35節記載:「那許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,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,都是大家公用。使徒大有能力,見證主耶穌復活;眾人也都蒙大恩。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,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,把所賣的價銀拿來,放在使徒腳前,照各人所需用的,分給各人。」這段經文與二章41-47節十分相似,同樣說到肢體相交的甜美。在這之前,使徒被捉拿、受恐嚇,可見當聖徒同心合意,仇敵就不甘心,必要攻擊、破壞。感謝神,雖然外面有攻擊、阻攔,但因著生命的需要,信徒仍然要相交,結果眾人都蒙大恩。同樣,今天我們實行肢體相交,必定蒙恩典、得供應。

 我們將詩篇一二二篇和使徒行傳二章放在一起,就看見我們有兩方面的需要:縱的方面,需要一同來到主面前,連於元首基督;橫的方面,需要彼此相交,連於肢體。昔日門徒不單在殿裡聚集,也在家中聚集(徒二46),可見正常的教會生活,既需要多人參與的聚會,也需要人數較少的小組。我們都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不能與每位一同聚會的肢體都熟落;肢體相交小組,正好補足這方面的缺欠。肢體相交小組不是額外增加的聚會,乃是讓弟兄姊妹進到更密切的關係裡。

 在羅馬書十六章,保羅向多位弟兄姊妹提名問安,他不單記得肢體的名字,並且了解他們的情況,因為保羅與他們有密切的關係。反觀自己,我們了解多少肢體的光景?試問如何建立這樣密切的關係?肢體相交小組就是一個憑藉,讓我們能夠達致彼此相交。巴望我們都能看見肢體相交是我們的需要,並且在小組裡敞開自己、積極參與。

最大喜樂

 為著全教會實行的肢體相交小組,我們需要禱告,求主祝福。「看哪,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,何等的美!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,流到鬍鬚,又流到他的衣襟;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;因為在那裡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,就是永遠的生命。」(詩一三三1-3)肢體相交,顯出和睦,何等美善!凡嘗過肢體相交的人,便知道是美善。當我們彼此相交,就有膏油流到每一位肢體,滿有滋潤,並且有神所命定的福,就是永遠的生命,何等有福!

 詩歌「說不盡的喜樂」第三節說:「我已發現聖徒的聚集,乃地上最大喜樂,藉此我靈高昂永不疲,獻上一生真值得。哦,這喜樂說不盡且滿有榮光,滿有榮光,滿有榮光,哦,這喜樂說不盡且滿有榮光,而其半卻永未能言盡!」盼望我們都看見聖徒的聚集,乃地上最大喜樂,是口舌難以述說的,叫我們都渴慕過正常的教會生活,就是肢體相交的生活。

(分區主日信息摘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