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92期家訊(2022年2月)

2022
二月

二月
14

剛過去一月的職青佈道會以「躺•平安」為主題,講道的弟兄以「躺平」引入,講論當今青年的窘境和信仰的盼望。甚麼是「躺平」?躺平現象帶給我們信仰和牧養青年有甚麼啟示?

何謂「躺平」?

「躺平」一詞來自去年中國內地網絡上一篇關於「躺平」的文章,引起社會很大的迴響。躺平現象是指青年一代面對社會上流空間不足和高樓價等問題時,選擇不跟隨社會期望,過著低消費和低慾望的生活。躺平現象的原因可以追溯至上世紀:第二次世界大戰財富洗牌後,資本主義越來越盛行,上一代享受資
產增長的成果,與下一代的貧富差距加劇,引起全球的躺平浪潮—香港稱為「廢青」,內地稱為「躺平」,日本稱為「低慾望社會」,美國則出現「大辭職潮」。

兩代人的價值觀不同

有些上一代覺得下一代不努力上進,而下一代深感乏力,躺平現象成為世代爭議。其實,躺平現象反映兩代人深層次上金錢和社會階級觀念的差異。

上一代的香港人最初是逃難過來,強調「獅子山精神」,很多人的目標是賺錢置業,從而進入另一個社會階級。相比之下,新一代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持多元價值觀,除了金錢外,還重視自由、保育、環境、工作質素和社會公義等等。這些都是我們與下一代溝通、牧養他們要注意的。

教會的價值觀

說完兩代人的價值觀,聖經的社會階級觀念又是怎樣?初期教會實施凡物公用,沒有以社會階級觀念來看待弟兄姊妹。「在此並不分希臘人、猶太人,受割禮的、未受割禮的,化外人、西古提人,為奴的、自主的,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,又住在各人之內。」(西三11)不論是從小重視信仰的猶太人(信二代),或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化外人(低學歷),還是文明象徵的希臘人(知識分子),所有聖徒都是神的選民(西三12)。在腓利門書中,身為羅馬公民的大使徒保羅也為奴隸阿尼西母求情。我們看見在教會裡,不該用地上的社會階級和成就來把人分門別類。更進一步,我們每人因成長背景和文化而有不同的價值觀,會否把社會的價值觀帶進家庭或教會?例如,我們作父母的,會否強逼兒女升讀名校,要他們當上醫生、律師等職業;同樣對於年輕一代,我們值得三思一些新興的思潮和價值觀,是不是聖經所認同的。

實際幫助

除了理解年輕一代人價值觀的不同,我們還可以實際地幫助弟兄姊妹。我在大專畢業時,三個多月找不到工作,很少向別人提及自己的經濟壓力,但仍收到許多匿名的奉獻包,這些無聲的關心勝過千言萬語,一直銘記於心。

在經濟和社會動蕩下,調查發現香港人並不快樂,四成人無新年願望。我們不難發現身邊有人需要幫助,或許是一句關心,或是物質上的幫助。但願我們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難處,具體地彼此相愛和幫助,敎會必成為在黑暗中明亮而溫暖的燭光。(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