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74期家訊(2015年4月19日)

2015
四月

四月
19

 舊約聖經分為歷史、詩歌和先知書三部分,其中詩歌包括約伯記、詩篇、箴言、傳道書和雅歌。詩歌書是神的話語,亦是當世聖徒向神發出的回應和心聲。我們既得著神所賜給我們的聖經和聖靈,亦承受了歷代聖徒所留給我們的心聲。讓我們從詩篇開始,交通教會的詩歌。

向神的發表

 詩篇共有一百五十篇,分成五卷。提到詩篇,我們就會想起大衛。詩篇有七十四篇是大衛寫的,當中超過一半共三十九篇是「交與伶長」,就是舊約時代在聖殿中領唱的人。

 詩歌是向神傾心吐意的,詩的內容都是向神發表,而交與伶長的詩不但向神發表,亦是向大眾發表。如詩篇五十一篇,是大衛向神悔改的詩,亦是向大眾悔改的詩。在聖殿裡唱出詩歌,聖徒就可以知道如何向神傾心吐意。大衛是三千年前的君王,時至今日,眾聖徒仍然唱誦他創作的詩歌,說明人對神發表的心意是不受時間限制的。

 詩篇還有兩位重要的作者,先說可拉的後裔,作品主要在卷二和卷三。可拉後裔的代表作有兩篇:一是四十二篇,講到對神的渴慕;二是八十四篇,講到對神居所的渴慕。以色列十二支派中,只有利未支派可作祭司;利未有三個兒子,二子叫哥轄,這一分支裡只有亞倫一家可以作祭司。

 民數記十六章記載,可拉是哥轄之子,他這一族不滿只有亞倫一家才可作祭司,因而與流便一族聯合起來鬧事。結果可拉受耶和華審判,活活的墜落陰間。雖然可拉等人遭審判,但神憐憫了可拉的後裔,他們沒有死亡(民廿六11),後來寫了許多詩篇。

 另一位重要的作者是亞薩,詩篇中有十一篇是他的作品,歷代志上記載亞薩是獲任命為領唱的人。「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,就心懷不平。」(詩七十三3)亞薩原本為了惡人享平安而心抱不平。「等我進了神的聖所,思想他們的結局。你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,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。」(詩七十三17-18)亞薩在聖所看到惡人的結局,便向神發出讚美,在神面前轉過來。亞薩的心情,也是現今許多聖徒的感受。

詩歌的意境

 詩歌大體分為兩類:一類是真理性的,一類是經歷性的。一般來說,真理性的詩歌篇幅較長,如詩篇一一九篇有一百七十六節。真理性的詩歌在詩篇中比重不高,而感性和經歷性的詩歌比較多,這亦是詩歌容易記憶的原因之一。光是講客觀真理,人們較難感受應時的話,所以我想特別分享一些經歷性的詩歌。

 一 基督雖能千趟降生於伯利恆,

   若未活在心坎,救恩仍是無成。

   各各他的十架,還不會拯救你;

   在你裡的十架,才有能醫治你。

 和 哦!基督的十字架,我接你進我心;

   使我脫自己管轄,完全靠父神生命。

 二 人哪!你愛何物,就要像你所慕;

   如主,你若愛主;如土,你若愛土;

   出己,神就進入;死己,神就活出;

   無你,就有基督;無物,就得萬物。

(簡譜本329首「在你裡的十架」)

 這是第三世紀的詩歌,作者不詳。那時候作者只寫了正歌,和歌後來由傳教士宣信(Albert Benjamin Simpson,1843-1919)補上,和歌與正歌的寫作時間相距約一千六百年。詩歌的第二節翻譯得非常好,相信是出自倪柝聲弟兄的手筆。翻譯詩歌是十分講究的,需要進入詩人的意境。除非與真理不合,否則盡量不要改動詩人的原意。

深切渴慕主

 耶穌,只要一想到你,我心就滿甘甜;

 但這甘甜,還遠不及親眼看見你面。

(簡譜本211首「耶穌只要一想到你」)

 一 哦主,你是人心之樂,生命之源,人們之光,

   從地所給最佳福樂,空心轉來向你仰望。

 二 你的真實永存不變,凡求你者,你都提挈:

   對尋求者,你是慈善;對尋得者,你是一切。

(詩歌「哦主你是人心之樂」)

 這兩首詩歌均為伯爾納鐸(Bernard of Clairvaux,1090-1153)所作。他是法國人,原文可能是法文。早在九百多年前,就有這樣愛主的人。

 一 我愛我主,但我無愛可給,因無愛在我裡;

   主,我愛你,這愛原是屬你,我活在你愛裡。

   我一無所有,甘心來經歷,

   倒空、消沒並失去在你裡。

 二 哦!主,你是我們一切所需,無人與你比擬;

   祝福泉源從你湧流不息,得福因住你裡。

   生命的活泉,豐盛的恩典,

   你是我們中心、居所、泉源。

(詩歌「我愛我主」)

 「我愛我主」的作者是蓋恩夫人(Madame Guyon,16481717),當時人們對真理不太清楚,所以不知道怎樣走正路,只能靠個人意志解決魂的問題。他們雖然不知道魂的救恩,但仍然渴慕神,盡力尋求神。我們欣賞這些詩歌的時候,亦要了解並進入作者的渴慕和追求。

詩人的心聲

 一 我每靜念那十字架,並主如何在上受熬,

   我就不禁渾忘身家,鄙視從前所有倨傲。

 五 假若宇宙都歸我手,盡獻我主仍覺可羞;

   愛既如此奇妙深厚,當得我心我命-所有。

(簡譜本152首「我每靜念那十字架」)

 「我每靜念那十字架」的作者是以撒華滋(I s a a c Watts,1674-1748)。詩歌的英語版本有時將「我」(I)改成「我們」(We),這樣並不符合詩歌本來的意境,就如最後一節「假若宇宙都歸我手」,若將「我」改成「我們」,則不太合理。中文版本沒法更改,反而能帶出作者個人對救恩的感覺。作者還有另一首佳作──「我神我愛我的永分」(簡譜本380首):

 一 我神、我愛、我的永分,你永是我一切;

   你外,在天我有何人,在地有你無缺!

   在地有你無缺!

 

 二 天上一切盡都空虛,地上更是如此!

   並無一物值得歡娛,能與我神相似,

   能與我神相似。

 雖然此曲寫於三百多年前,但今天唱來仍然非常應時。當時的物質生活遠不及今天,但作者已能對事物有這樣的認識,這對今天我們主觀地認識主有極大幫助。

 一 你這神的隱藏的愛!長闊高深無人知悉,

   遠遠我見你的光彩,我就歎息望得安息;

   我心痛苦,不能安息,除非我心安息於你。

 二 你的聲音,仍然隱招我來負你甜美的軛;

   我雖幾乎前來應召,但是懼怕前途阻隔;

   我志雖定,我情卻離,我欲向你,反而背你。

(簡譜本278首「你這神的隱藏的愛」)

 「你這神的隱藏的愛」的作者是特斯帖根(Gerhardt Tersteegen,1697-1769)。他是一名織布工人,每天要工作十多小時,但晚上工作完畢後,仍然竭力追求神。那時人們對真理還不是太清楚,身邊亦缺乏屬靈同伴;在這種環境下,仍然有這樣的看見,真是不易。詩歌中充滿了魂的掙扎,不能得著安息,皆因未了解魂的救恩。

詩歌的靈感

 一 我的耶穌是我的義,我的美麗,我的白衣,

   在寶座前披此義袍,我能抬頭歡樂誇耀。

 二 主阿,我信你的寶血,為我灑在神施恩座,

   已將我罪全都解決,永遠為我向神求赦。  

(簡譜本61首「我的耶穌是我的義」)

 「我的耶穌是我的義」的作者是新生鐸夫(Nic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,1700-1760)。那時候「因信稱義」的真理已經比較清楚了,聖徒卻受到逼迫。新生鐸夫家境富裕,於是打開家門,接納那些受逼迫的人進他家,後來帶進了大復興。詩歌的靈感,有時比真理的開啟還要早。

 一 神的基督從天至,拯救罪人脫罪、死,

   竟然稱為「憂患子」!阿利路亞!何等救主!

 二 被人侮慢,被人譏,代替我站罪人地,

   賜我生命,賜我力,阿利路亞!何等救主!

(簡譜本164首「神的基督從天至」)

   前途如何我不知,神將我眼遮蔽;

   在我向前每步路上,都有新的境地;

   祂所賜的每一喜樂,也都令人驚奇。

 和 我願跟隨祂帶領,對祂完全信靠;

   隨時隨在,安然唱道:祂知道,祂知道;

   隨時隨在,安然唱道:祂知道,祂知道。

(簡譜本493首「前途如何我不知」)

 這兩首詩歌的作者是布立思(Philip Paul Bliss,1838-1876),他頗具音樂才華,可惜卅八歲時因意外而離世。那天他帶著妻子乘火車到芝加哥參加佈道大會,途中火車撞到橋樑,發生大火。當時布立思本已逃出,但因回去搶救妻子,結果死在妻子的身邊。他對神的信靠,並這樣犧牲自己,感動了許多人。

總結

 從舊約時代到今天,歷代聖徒經歷了不同的景況,然而他們藉著詩歌對神的回應和發表,今天仍然能夠成為我們的供應。這些對神的回應都是超越時間的,有些甚至出現在真理被開啟以前。由此可見,詩歌對聖徒是何等重要,所以我們要常常唱詩,不但在聚會中唱,亦在個人生活中唱,同時要知道詩歌背後的故事。我們唱詩,不光是為著我們個人的享受,更是為著我們的聚會。

(朱永毅弟兄專題信息,未經講者過目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