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
四月

四月
19

第三代浸池,面積再縮細,但設施最齊全。

香港教會有十二個分區,每區聚會所的設施略有不同。家訊今期開始為大家挑選較特別的設施一一介紹,讓大家對神的家有更多認識。第一篇,就由一年只用兩次、上月才又再登場的─浸池─說起。

香港教會早在1937年就有了第一次擘餅聚會。根據現有資料,1942年19人受浸是最早的紀錄,但當時在哪裡施浸、聚會的地方有沒有浸池或類似設施,暫時沒有確切資料。


第一代浸池(50年代至70年代)

隨著五十年代初尖沙嘴天文台道聚會所落成,當時大廳就建有浸池,是第一代浸池。當時的浸池和現在藏在地下的浸池不同,那是一個高台,要拾級而上。平常主日聚會時,浸池會被遮蓋,變身講台,當時的五位長老弟兄就坐在台上。若是福音聚會,台上更是坐滿人,有聖徒彈結他演奏等等。

當受浸聚會時,挪開遮蓋,浸池派上用場。據年長的弟兄憶述,有時候若受浸的姊妹人數不多,就在現今大廳內的鋼琴位置搭起臨時更衣棚;至於弟兄則要到大廳外、半露天的廁所更衣。據一位1954年10月在尖沙嘴聚會所受浸的弟兄說,當時浸池只有冷水,沒有暖水。

相片後方的高台,就是尖沙嘴聚會所第一代浸池。

平日大部分時間,浸池上面加蓋,作為講台。

除了尖沙嘴聚會所的浸池,五十年代教會也曾在海灘施浸。一位1950年由內地來港的姊妹,仍然記得五十年代初,曾經和弟兄姊妹到香港仔探望一對夫婦,當日就是要為這對夫婦在淺水灣施浸。

除了五十年代,在八十年代尾一次長洲特會期間,聖靈充滿弟兄姊妹到一個地步,大家走到街頭佈道,對方若願意決志,就即時在長洲沙灘受浸,但僅此一次。


八十年代末,一次長洲特會期間,聖靈感動聖徒們走上街頭佈道,且即時在沙灘施浸。


第二代浸池(70年代末至2012年)

1977年天文閣落成,天文台道聚會所展開重建,1978至1979年將大廳西面原有的排窗全部封閉,故需加設中央冷氣系統,內部則加建假天花,並拆除原本附有浸池的大型講台,將浸池改在地面之下。

第二代浸池比第一代的小,但卻比今天第三代的大。最初受浸者是站著後仰浸進水中,後來才在池中擺放一張櫈供受浸者坐,讓施浸過程更方便,但當時的櫈並未固定,要到第三代浸池才在池中加上固定的櫈。

第二代浸池,藏於地下,且後來已加了櫈子供受浸者坐。攝於2009年1月10日受浸聚會。

這時期的浸池已可提供暖水,但方法比較「山寨」─用一個有輪子可推動的角鐵架,上面放置一罐石油氣,再掛上熱水爐;平時這套工具放在雜物房,受浸時就推到地下男廁,再接駁鋪好在地下的水管,輸熱水入浸池。因為這裝置一年只用兩次,所以用起來時常會出現問題,頗為麻煩。

受浸聚會中場需要換水,而當時的換水場面也不是今天能夠想像的:一條類似消防喉的長水帶,一頭接駁浸池的潛水泵,另一頭就放在大廳最後一排櫈下面。抽水時,先確保池中無人,然後把潛水泵放進池中抽水,另一端的長水帶就從櫈下面拉出來,拖到街外放水。抽水完成,長水帶捲起收回到櫈下面,潛水泵也收起,才會讓人進入池中。因為原本扁平的水帶,充水後就鼓脹起來,需有服事提醒在大廳走動的兄姊和街邊的路人,以防絆倒人。


第三代浸池(2012年-現今)

這代浸池體積再進一步縮小,減省了灌水放水時間,且池底設計不再是平面,受浸者坐的位置高了一級,目的是讓施浸弟兄更好地使力。

新浸池在各方面條件都大有改善,熱水由天文閣5樓接待處熱水爐,經暗喉一直引到地下,且可以一邊加熱水、一邊放水;甚至池中有溫度計,方便監察。到中場唱詩時,若想加快換水,可啟動潛水泵,但聲響就會較大。

七十年代中期受浸的陳乃基弟兄接受家訊訪問,介紹浸池的過往和今天,部分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,部分是他向年長聖徒探問得來的資料。這些資料固然有趣,但浸池是器具,人的得救才是重點。

乃基談到多年來一些和受浸有關的深刻片段。一位中年弟兄在受浸談話時,隨身帶著慕道班課本溫習,長執弟兄問他時,他即時知道是第幾課的內容。關於真理的問題答得很好,凡是慕道班教過的,他都能講出來。在乃基多年服事中,這位中年弟兄的認真和鄭重,給他留下非常獨特的深刻印象。

第三代浸池,池底設計成受浸者坐的位置高了一級,讓施浸弟兄更好地使力。

乃基說,有些受浸談話很感人,他見過長執弟兄在談話後「眼濕濕」,深深被準備受浸的聖徒的見證感動。弟兄說:「受浸對一個人來說,是很關鍵的,給當事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;而他親口講述的見證,也成為他日後傳福音的好材料。」

受浸不論對個人還是教會,都是極重要的事,那關乎主耶穌親自頒布的大使命─「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奉父、子、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浸。」(太廿八19)從浸池的歷史,看到香港教會在承擔主的託付上,從不敢怠惰。無論是沙灘、角鐵帆布浸桶、石屎浸池、木箱浸池、現代化冷暖水浸池,都是生命新造的美好見證,榮耀歸神!


原來曾經區區有浸池

七、八十年代,福音非常興旺,很多人得救,各區按情況不定時施浸。從教會的紀錄,一年之內會有多次受浸聚會,例如1986年就至少有60次,每個月都有人受浸,甚至一個月有好幾次。

因應施浸需要,各區最初設計一個角鐵架,內櫳鋪上防水帆布,裡面裝水,受浸者經幾級樓梯踏入這個小型浸桶,施浸弟兄則站在角鐵架外面。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,各區設計裝修聚會所時,加入小型石屎浸池元素,外型類似浴缸,方便隨時使用,而施浸者同樣是站在池外。

到了九十年代,漸漸發現這種傳福音、得救、迅速施浸的做法有不足之處─得救的人多,但離開的人也多,於是轉為更著重牧養,逐漸建立慕道班幫助初信者。加上隨著各區聚會人數增加,地方不敷應用,分區的浸池就陸續拆除,改為配合慕道班課程安排,每年兩次全教會受浸聚會集中在尖沙嘴舉行,直至今天。


疫情期間木箱代浸池 真人實測確保順暢

新冠疫情令受浸步伐受阻,2020年受浸聚會延後至10月才舉行。因為防疫需要,改為逐區獨立進行,且加了一些特別安排。

當時每浸一人就要換水,包括抽水、消毒、過水、再注水,浸池體積太大就不宜使用了。有弟兄構思使用一個特製防水長方木箱,作為臨時浸池。為確保過程順利,服事們以真人測試做實驗,研究受浸者如何跨進跨出木箱、如何坐穩,施浸者如何從旁扶助、換水過程步驟計時等等。

當時仍有口罩令,施浸者全程戴口罩,且每浸一人就要更換手套,避免交叉感染。後來大家純熟了,大約7至8分鐘就可完成一次施浸。

直到2023年9月,恢復使用浸池,且由一區獨立施浸,改為三區合浸。現在其實可以恢復多區集合受浸了,但有見於若同日受浸人數較少,就可讓各人講見證的時間較寬裕,令觀禮的親友更多認識神的奇妙作為,這是疫情期間施浸特別安排的意外收穫,是神的恩典,所以暫時仍然維持三區合浸。至於未來如何,需待檢討和尋求神的帶領。

疫情令2020年受浸聚會延至10月才舉行,施浸者全程戴口罩,且每浸一人就要更換手套。

2024
四月

四月
19

英國是香港人移民的熱門地點之一,有關移英港人生活的報道,可謂各走極端:或是偏重舒適寫意的一面,或是偏重悲慘困苦的一面,實情是如何呢?

住在曼城及沃靈頓的兩個青壯家庭


移英聖徒概況

近幾年,全教會十二區約五十個家庭移居英國不同城市,大部分是年輕的家庭,子女正就讀幼稚園或中小學,也有初生的嬰兒。去年七月中至八月初,容錦泉弟兄夫婦探訪了其中廿四個家庭,參加了五處地方的聚會,親身了解移英聖徒的概況,包括:住屋、工作、子女教育、教會生活等等。以下是一些觀察,雖然只根據有限時間和地域的探訪,但可作為弟兄姊妹的参考。

住屋方面,英國的居住空間比香港大,環境舒適,但因近年大批港人移居當地,導致樓價飆升,尤其是市中心地帶。若住在鄉郊,雖然房子較便宜,但不懂駕駛,就非常不便。香港人一般選擇先租後買,但租樓也不容易,有兩個問題:第一,須支付一整年的租金,甚至在移民前就要預支;第二,屋主不大喜歡出租房屋給新移民,因為沒有收入證明,而大部分港人初到英國,都未找到工作。

就業難是許多移英港人的最大煩惱,即使本身是專業人士,也未必找到同類工作。有些人久久找不到工作,需要放下身段,接受較低的工資,從事體力勞動。容弟兄探望聖徒時,有四個家庭的弟兄仍在待業。在一次聚餐中,容弟兄為一位正在面試的弟兄禱告,弟兄的妻子流淚了,一來弟兄求職已久,他們的小孩還小,經濟壓力甚大;二來有香港的肢體為他們的難處禱告,因而大受感動。容弟兄回港後,繼續為這四個家庭祈禱,蒙主恩典,其中三個家庭已找到工作。

住在伯明翰的兩個青壯家庭

待業多時,不但影響家庭收入,也影響夫妻關係。一對青年夫婦同屬專業人士,因丈夫找不到工作,以致妻子也要去找工作;在求職的過程中,夫妻之間產生了很多磨擦,例如妻子覺得丈夫沒有努力求職。隨著待業日久,經濟壓力沉重,會引發各種家庭問題。即使獲聘,也要接受比香港更低的薪酬,以及適應全新的工作環境。

很多聖徒移民是為了下一代,因為香港的讀書壓力太大了。事實上,能否減輕讀書壓力,取決於家長的意願。若家長為子女選擇普通的學校,就能愉快學習。若想入讀著名的政府學校,首先要住在名校區,因公立學校的派位是以居住地區為依歸,但名校區樓價高昂,不容易負擔。若不能入讀公立名校,也可報讀私立學校,水準也不錯,但要繳付昂貴學費。簡而言之,若家長有追求名校的心,就要投放大量時間、精神和金錢,卻不保證孩子能夠讀得開心。

東倫敦基督徒會堂

教會生活方面,普遍情況是不容易適應。容弟兄探訪了一個家庭,問他們為甚麼不選擇其他堂會,回答說:「一來地方太遠,我們又沒有車;二來其他堂會的聚會,其實大同小異。」原來英國相當多堂會,每月只有一次擘餅,每次只有很短時間(有短至十分鐘內的);領受餅杯後,基本上唱一兩首敬拜詩歌就結束了。對於長期在香港教會聚會的基督徒來說,實在很不習慣。

總括而言,移英聖徒面對的問題,與所有新移民一樣,就是適應。其中最關鍵的是工作,若有穩定的職業,不會感到巨大的經濟壓力,也不會影響家庭關係,可較容易投入當地生活。此外,同伴的支援很重要。若身邊有熟悉的弟兄姊妹,就能互相扶持照應。即使因居住地區相隔太遠而不能親身見面,也可透過zoom之類的媒介保持聯繫。


主恩無遠弗屆

移居外地會遇到不少困難,但主的恩典無遠弗屆,無論身處何方,都可經歷主的慈愛和信實。

不少家庭在尋找居所、工作、學校的過程中,經歷了主的帶領和預備。有弟兄買了新樓,準備收樓時,發展商竟告訴他整個屋苑結構有問題,無法入住,於是弟兄一家又再要考慮居住問題。雖然如此,弟兄沒有埋怨,反而感恩,因為住了危樓,後果不堪設想。另有弟兄是專業人士,在英國只能找到夜班貨倉工作,晚上十時上班,早上六時下班,但他沒有抱怨,非常敬業,並且盡量抽時間陪伴家人。這份工作主日放假,他為此感恩,因為可與家人一同參加主日聚會。

雖然英國的擘餅聚會時間短促,但聖徒仍可投入教會生活。某個堂會有百多人(大部分是香港人),但只有一位姊妹全職服事,負責大小事務。兩對青年夫婦看見姊妹這樣勞苦,因此有負擔要為教會擺上,於是投身服事。另有一對夫婦,不但參加華人教會的聚會,也參加西人教會的聚會,認識了英國的基督徒,他們的視野因此擴大了。

住在利物浦的青壯家庭

住在倫敦南部索頓的三個家庭


聖徒移民建議

總括移英聖徒的見證分享,對於考慮移民的弟兄姊妹,有以下五方面的建議:

第一,禱告清楚,內心安定。在尋求是否移民的過程中,最重要是問自己:「為甚麼移民?」若果嚮往外國的偌大空間和教育制度,這是沒有問題的;若是由於在香港感到不安而想離開,就要明白身處異地,同樣很容易產生不安情緒。故此,必須禱告尋求清楚神的旨意,若有神的引導且內心平安,就可以去,祂會負我們一切的責任。

第二,慎選資訊,切勿盡信。聖徒移民前會搜尋大量資訊,包括移居外地者的分享;移民後,卻發現有很大落差。這是主觀感受與客觀事實的分別:在外地生活的人分享自己的個人感受,是主觀的,未必適用於所有人,不能當作客觀事實。此外,各國會按需要更改移民政策,所以要留意所得的資訊是否過時。

第三,經濟因素,不容忽視。移民當地後,短期未必找到工作,所以要有充裕的現金流維持生計。假設有人預計三個月內找到工作,結果一年也找不到,便會大失預算,不安感由此而生。

第四,落腳之處,要有兄姊。在當地落戶,若附近有相熟的弟兄姊妹,可以有所照應,比較容易適應新的生活。切勿因租金便宜而遷往偏遠地區,例如英國越北的地方,便越少港人居住,往往缺乏支援而產生各種問題。

第五,連於肢體,彼此扶持。移居英國後要有心理準備,不能像香港週週擘餅,也不能常常與弟兄姊妹見面。近年大量香港的基督徒到了英國,但大家有不同的背景,因不同的原因而移民,所以短期內不容易找到交心的同路人。雖然受到環境限制,但要盡力與聖徒聯繫,就如有幾個家庭選擇住在同一地區,可以互相照顧,同過教會生活。

容弟兄探訪的廿四個家庭,大部分仍會透過香港教會的網頁收聽信息,得著供應,他們實在需要我們的代禱扶持。求主記念每一個移英的家庭,都能融入當地社會和教會。香港聖徒有機會到英國,也可探訪他們,大家彼此勉勵,述說主在兩地的恩典。

移居劍橋的三個青壯家庭

2024
四月

四月
19

這一次聖經小知識,想跟弟兄姊妹一起來看一些聖經翻譯上的取捨問題。

在士師記所記載的一眾士師中,有一名十分特別的士師,名叫以笏,聖經特意強調他是「左手便利的」。由於古代軍事編制很強調整體性,所以拿武器的慣用手與別人不同就會造成隊伍不一致,於古代的軍事編制中屬於完全無用的人。所以他作以色列的士師時,不像其他士師一樣主要帶兵打仗、戰勝敵國,而是刺殺當時欺壓以色列人的摩押王伊磯倫。

在以笏行刺的過程中,有一句經文很特別,我們常用的《和合本》聖經譯得十分隱晦,幾乎隱沒了經文的意思。以下將士師記三章22節的三個不同譯本列出:

「連劍把都刺進去了。劍被肥肉夾住,他沒有從王的肚腹拔出來,且穿通了後身。」《和合本》

「連劍柄都隨著劍身刺進去,肥肉包住劍身,因為他沒有把劍從腹裡拔出來;腸內的穢物流出來了。」《環球聖經譯本》

「連刀柄也跟刀身進去;脂肪把刀身夾住;他沒有把刀從王肚子裡拔出來;連糞也流出來了。」《呂振中譯本》

我們注意到三個譯本對這節經文的末句有不同的處理,《呂本》的譯法是最接近原文意思的,但相對就沒那麼文雅。原文描述伊磯倫王的糞流了出來,令下文24和26節的經文順理成章。因為糞的臭味令王的僕人斷定「他必是在樓上大解」,不敢進去,亦因如此才耽誤了追殺以笏的時機,讓他順利回到以色列地招聚軍隊。

相反,雖然《和合本》很好地顧及了要求文雅的傳統中國翻譯文化,卻失去了聖經在此處的原意,容易導致讀者不明所以,尤其不解為甚麼王的僕人會斷定他在大解,而不是遭遇危險呢?故此,在翻譯中文聖經的工作上,一面要顧及「信、達、雅」的中文翻譯要求,同時又要盡量表達出聖經原來的意思,這節經文實屬不易翻譯。也許《環本》也算是取其中庸之道吧。

2024
四月

四月
19

舊約以色列十二支派遵照神的吩咐,一年三次到耶路撒冷過節(申十六16),表明他們是一家一國的人,一同朝見神,記念神將他們從埃及拯救出來,見證祂的恩典。同樣,神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,把我們遷到祂愛子的國裡(西一13),所以我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,是與聖徒同國,是神家裡的人了(弗二19)。在教會裡,沒有國籍、階級的分別,信主的人都是一家人,同屬神國的子民。

我們不但是神的家、神的國,也是基督的身體:「我們雖多,仍是一個餅,一個身體,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。」(林前十17)「至於你們,你們是基督的身體,而且每一個都是其中的肢體。」(林前十二27‧新漢語譯本)

我們是許多肢體,就當活出彼此相愛的見證,所以去年開始有小組相交擘餅,實踐肢體愛中連結。我們是一個身體,就當活出合一的見證,所以不單有分區主日聚會,也要有主日集合聚會,讓全教會聚在一處(林前十四23)。今年四月起,教會恢復在尖沙嘴聚會所的主日集合聚會,藉著一些新安排,目的是使全體聖徒都能出席,增強一體感,提升投入度,見證元首基督的豐富。

「人對我說: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,我就歡喜。」(詩一二二1)每逢主日集合聚會,讓我們都帶著喜樂的心情,相約同伴一起過節,同心敬拜。

(主日信息詳細版可於教會網頁「資源庫」中的「主日信息集」瀏覽)

2024
四月

四月
19

作者:華倫.魏斯比 出版社:更新傳道會

讀全日制事奉培訓時,一位姊妹推介本書,當時只看了一半,多年後重頭再讀,倍感切身,因為書中雖有很多屬靈偉人的簡介,但其實不折不扣是一本寫給傳道人的書。作者沒有詳述每個人的生平,而是突出他們的榜樣和對傳道人的教導。

讀畢此書,最深刻的是:神首先要得著事奉的「人」,其他諸如講道的口才、作工的能力等,均屬次要。有人問馬卡仁(Maclaren)事奉的祕訣是甚麼,他回答就是「敬虔與操練」,學習對主忠心敬虔,時時與主同行。他認為「追求服事的能力還是其次,追求聖潔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。」服事主的第一、第二和第三個條件,都是個人要過敬虔的生活,否則多動聽的信息,都只像刺耳的鑼、走調的鈸。

早前大專成全訓練講到贖愆祭,我蒙神光照,想起一件做錯了但尚未向人道歉的事。神再次提醒我,外面做甚麼是其次,如果在這點上不肯順服,雖然沒有其他人知道,但還是不能為神所用。

另外有一點很提醒我:傳神的話時,不能將擔子給人,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。很多書中的例子均提到,神的話需要先應用在傳道人身上,然後才能傳給別人。講道最重要的是準備自己,而非準備講章。腓力.布魯克(Phillips Brooks)說:「真理必須進入他整個生命中,使真理浸透他整個人,真理成為他的一部分…這就是我們所謂傳道者的品格。我們一定要有信息,此信息必須先成為我們個人的經歷,然後我們個人的見證要能印證這屬靈的能力。」講道和講道的人是不能分開的,講道的人肩負重任,首先活出神的話,使其他人有路可循;事奉和生活是不能分開的,傳道人並非在需要講道時才預備信息,而是天天預備,因為天天都需要在生活中經歷主的話!願神的道在我生命中被高舉,而非紙上談兵(起碼要活出自己傳講過的信息)。

書中有一句很深刻的話:「神先建造人,然後用這個人來建造祂的工作。」另外兩句意思也相仿:「神為著預備交付我們的工作,先預備我們。」「會眾都在等你,等你被神改造後,你好改造他們。」不論戴德生(Hudson Taylor)還是亞力山大.懷特(Alexander Whyte)都抱同樣原則,最能為神所用的人,往往是最能被神變化、陶造、作工的人。神如果要藉著一個人來作工,必須先在那人身上工作,因為我們所作的工就是我們生命的流露,正如主耶穌用了三十年的時間來準備祂三年半的事工。既是這樣,就不能輕看每個環境、每個際遇,因為都是神在作準備之工,使自己能將在其中學到的屬靈原則或功課來教導人。

最後,十分驚歎作者博覽群書的能力,每章都介紹不同的書籍;他看重閱讀,因為能使屬靈生命得造就。讀完此書,會令人產生一種需要閱讀、渴望閱讀的感覺!()

(聖徒可經分區執事室或WhatsApp 91720053訂購書籍)

2024
三月

三月
15

「人對我說: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,我就歡喜。…眾支派,就是耶和華的支派,上那裡去,按以色列的常例稱讚耶和華的名。」(詩一二二1、4)


舊約聖民的見證

大衛這首上行之詩,表達了與同伴一起到耶和華的殿去的那份喜悅,尤其是當以色列的十二支派都上那裡去,一同稱頌敬拜耶和華的時候,因為這是一家人的聚集,是雅各家全體十二支派的團聚。同時,他們是一樣的國民,是神從埃及拯救出來,為自己所立的國。神在西乃曠野對他們說:「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,為聖潔的國民…」(出十九6)神得著這一家一國的人,叫他們遵守祂的律例典章,與萬民有別,在萬國中成為祂的見證。他們照著神的定例,每年三次聚集在耶路撒冷一同過節,藉此表明他們是耶和華所拯救出來的一家一國的人,為要事奉敬拜這位獨一的主神。


新約聖徒的見證

到了新約,神的救恩臨到萬國萬民,就是主從各族、各方、各民、各國中買了人來歸於神,使他們與聖徒同國,成為神家裡的親人,在地上見證祂,宣揚祂的美德(弗二19-20;彼前二9)。所有蒙恩的人雖然沒有血緣關係,卻因著耶穌的血成了一家人、一樣的國民,有同一的新生命,就是神藉著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,重生了我們,叫我們白白得到的;這生命乃是神兒子神聖的生命,因此主的神成了我們的神,主的父也成了我們的父;既領受了兒子的靈,我們就從靈中向神呼叫:「阿爸!父!」(彼前一3;約二十17;羅八15-17)


教會在香港的見證

教會在香港這個城市,因地域緣故平常分在十二區聚會,但不是十二個教會,乃是一個教會。信徒是一家人,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(提前三15);也是同國的子民,教會就是神的國(羅十四17)。

新約聖經對於我們彼此的關係,更有一個奧祕的啟示:「猶太人也好,希臘人也好;奴僕也好,自由的人也好,我們確實全都在同一位聖靈裡受浸,成為一個身體,全都飲了同一位聖靈。…至於你們,你們是基督的身體,而且每一個都是其中的肢體。」(林前十二13、27•新漢語譯本)

聖靈帶領教會,去年開始有主日的小組相交擘餅,藉此深化肢體的關係,彼此在愛中連結。同時,我們不忘記主的託付,要在這城中作基督身體合一的見證,具體的實行和彰顯就是主日集合聚會─我們這些同是神家神國的子民都聚在一處,同是基督身上肢體的都一同聚集,一心一口敬拜我們的救主和父神。


主日集合聚會的安排

疫情之後,教會已於去年十一月在亞洲國際博覽館恢復了全教會的集合聚會,今年我們將會恢復在尖沙嘴聚會所的集合聚會。有些聖徒期待已久,問為何遲遲未恢復,這是因為長執和傳道同工在交通這事的時候,心中感覺不能因循守舊,只是恢復一個以往既有的做法,反而是藉此機會反思尋求,叫教會的集合聚會有所提升,更有屬靈的內涵,更有主的同在,更多聖徒出席投入,同心敬拜,同作見證。

經過多番的禱告交通,今年的集合聚會將有以下改動:

1. 全年有三次集合聚會:四月和八月在尖沙嘴聚會所,十一月在亞洲博覽館。

有別於以往每月一次集合聚會,這是為了顧及服事者的服事量,也使聖徒更加珍惜每次的聚集。

2. 在尖沙嘴聚會所的集合聚會仍然分為三堂,最新安排如下:

以上的時間改動和配套安排,目的是使全體聖徒均可出席集合聚會,人人有分。

3. 擘餅時段的敬拜讚美形式類似在亞洲博覽館的聚會,由台上的團隊帶領進行。

這個變動盼望可以使身在不同樓層的聖徒,在一個帶領之下一同敬拜讚美,增強一體感;也期望提升與會者的投入度,無論在任何位置,聖靈的帶領都可以達到,使人人響應共鳴,全心全意,以靈以真的敬拜讚美。為此需要大幅提升影音設備,未來數月工程會陸續進行,這些都是為了配合屬靈的負擔,為我們的見證而效力。


相約同伴同心敬拜

末世的日子兇險而多變,但我們的主昨日、今日、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,祂的心意也不會改變。讓我們靠著主恩典,忠於主託付,渴慕與眾聖徒一同在這個城裡作主的見證,等候主來。

四月七日快到了,我們要對同伴說:「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。」大家相約,一同上去,與眾聖徒一同稱頌敬拜我們的救主。無論坐在哪裡:大廳、閣樓、一樓或二樓,都不是旁觀者,或是唱詩歌頌,或是同聲敬拜,或是與旁邊聖徒讚美,或是安靜默念…各人都聚焦於主,盡心盡性地敬拜祂,叫祂得榮耀,我們也經歷並享受神真是在我們中間了!

2024
三月

三月
15

我們不知不覺已進入巨變的年代,世界近年所發生的都是百年未遇的事:全球疫症、極端而越發頻繁的天災(去年香港一週內經歷了超強颱風和世紀暴雨)、加沙戰爭(聯合國祕書長形容是「零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」),世界也越過越消磨人,生活越過越艱難。

然而感謝神,不論大環境與日子有多大挑戰,祂仍帶領我們邁進新一年!先知耶利米在經歷國破家亡後,仍懷著指望說:「我們不致消滅,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;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。每早晨,這都是新的;你的誠實極其廣大!」(哀三22-23)縱然經歷巨變,先知卻宣告神百姓有一不變的承托:神諸般的慈愛、不斷絕的憐憫和廣大的信實!另一面,世界的巨變一再顯示主再來的緊促,祂要來審判邪惡、提接聖徒、復興萬物,這是我們不變的盼望。

主的再來對萬有是一件大事,關鍵是教會的預備,而最重要的預備是:我們要在生命中抓住神自己,因為惟有祂是不變的內涵。

摩西是一鮮明榜樣,他一生經歷多次巨變,卻每每抓住神。有一次百姓因拜金牛犢,導致與神關係破裂(參出卅三12-16),神不再與百姓同往,但仍會信守其誓約而差使者引領他們順利進迦南。這意味摩西必可完成任務,百姓亦能平安得福。這豈不是很好嗎?我們平日最關心的,豈非就是如何應對讀書、工作、人際、聚會、事奉等事?若神保證幫助我們順利完成,豈不是最好不過嗎?是否有神同去已無關緊要了。但摩西並不以此為滿足!他心底最在乎的並非能「去」,而是要「與神同去」(12-14節),並且不單自己與神同去,更求神的同在能回到他和「神的百姓」中,因他認識到,神的同在才是神百姓最大的祝福,也是與地上萬民有分別的唯一特性(15-16節)。

今日教會最大的需要,就是在我們的生活、聚會、事奉、交通和一切的活動裡,有神在其中,不然就毫無意義,也不能吸引人歸神,因為惟有神是那位真實不變的(約壹五20)。願主使我們有摩西那樣深切的渴求。

教會這真實的內涵需被體驗和表明,乃藉著兩大實行:一是小組相交擘餅,為著幫助每一聖徒回到生命的相交本能,就是靈裡敬拜,並愛裡相交(約壹一1-4)。經過七次小組,聖徒都能體會其中的祝福,今年盼望能在實際上繼續深化並在範圍上達到更廣。

二是主日集合聚會,疫情前每月一次在尖沙嘴聚會所舉行,卻已停了四年,我們準備於今年四月恢復。為著合一的見證和敬拜的提升,三月份我們將詳細交通背後負擔和實行的調整。這不但是恢復原有的聚會,更是屬靈實際的加強。

在前面的日子,世界必然進到更厲害的變幻中,但神是那位不變真實者,要成為我們個人和教會生活中真實的內涵。願我們都能持定祂!

2024
三月

三月
15

二月十八日是主日,也是主大施拯救的日子,十二場新春佈道會同時舉行!

各區佈道會


福音本是神大能

疫情前,教會長期租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辦新春佈道會,其地點方便適中,可容納近二千人,並有照顧兒童的輔助設施,但該場地正計劃重建,設備已老化且不作更新,不再合用。因暫時未找到近市區有同樣容量和符合條件的場地,故復常後的新春佈道會,由集合佈道改為分區佈道。雖然我們身處不同分區,卻同有一個心志,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(腓一27)。

每次傳福音都是屬靈爭戰,我們的兵器就是禱告。這段日子,無論是個人、小組或聚會,均滿了禱告;禱告充足,主就將得救的人加給教會。今年新春佈道會,共有400位新朋友出席,156位決志信主,榮耀歸神!

佈道會滿有聖靈的工作,各會場充滿主同在。有分區在詩歌環節玩遊戲、派禮物,樂也融融;有分區安排聖徒分享得救經歷,講述在艱難的環境中如何蒙主幫助,生命得以改變,見證主的真實,會眾為之動容。信息時段,十二位弟兄靠著聖靈講明福音,呼召時聖靈大大作工,催促人紛紛起來接受救主。有分區預備了福音午餐,會後聖徒繼續與新朋友暢談信仰。


同心興旺福音

今年觀塘區有新嘗試:擘餅聚會與佈道會同步開始,將擘餅敬拜時段與佈道會詩歌時段合而為一;所唱的詩歌,既是讚美詩,也是福音詩;擘餅之後就是福音信息,一氣呵成,沒有間場。這樣的安排,讓聖徒擘餅後不用趕著接送親友,而是與親友一同參加擘餅聚會與佈道會。

擘餅聚會上午十一時開始,十時許會眾已陸續入場。詩歌時段,唱完每首詩歌,弟兄姊妹可如常自由開聲讚美。傳遞餅杯的時候,福音朋友雖然不能一同領受,卻可親身體驗基督徒的擘餅聚會,感受一下其屬靈氣氛。

另一新嘗試是由十多位青年聖徒負責詩歌環節,共唱了三首詩歌,每首均由兩位聖徒領詩,另有四位弟兄姊妹領唱。他們藉著詩歌引領聖徒向主敬拜,也藉著詩歌打開福音朋友的心扉。願主得著青年人,更多擺上自己,投入服事。

青年聖徒領詩(觀塘區)

荃灣區的新春佈道會,以啟發課程(Alpha Course)形式進行,弟兄姊妹和福音朋友須預先報名,以便分組及預備食物。今年佈道會有別於以往單向模式,大家在分組中一同探討信仰,及享用美食。感謝主,每一位參加者都十分投入,積極分享。

以往新春期間,因多有弟兄姊妹回鄉,所以參加佈道會的親友只有個位數。今次共有23位福音朋友出席,確實是主動了善工,榮耀歸神!

分組探討信仰(荃灣區)

今年沙田區實在蒙恩,有93位福音朋友出席(67位決志),66位朋友是透過「社區福音」渠道接觸的,當中55位信主了。「社區福音」的方向是走進社區接觸人群,邀請他們來到教會認識救贖主。沙田區招聚了一班對福音有負擔的弟兄姊妹,租用外間的場地如社區會堂,舉辦一些免費活動給長者、家長及兒童,包括:長者活動、兒童拼音班及補習班等。活動設有福音環節,分組時聖徒會接觸長者、家長和兒童,與他們建立關係。經過幾次社區活動後,便轉移陣地到聚會所舉行各樣活動,讓福音朋友熟悉教會的地方,與基督徒相熟。

由於建立了關係,今次佈道會一呼百應,大批長者、家長及兒童欣然赴會。當天十多位組長在聚會所門口等候他們,按組別一一入座(十多名兒童安排到兒童聚會),一同聚會,一同起來接受救主。感謝神!祂有說不盡的恩典,我們同心合意便能興旺福音!

呼召時刻(沙田區)


還福音的債

各區應邀赴會的福音朋友,有些是信主多年弟兄姊妹的至親好友,也有準備受浸的慕道班學員帶朋友來聽福音。不論信主年日長短,只要嘗過主恩滋味,都希望身邊親友能和我們一樣蒙大福、得永生。

一位姊妹想起只共事了幾天的舊同事,邀請時對方立刻答應,呼召時主動叫姊妹陪伴決志,禱告後流淚,表示會參加慕道班。一位少年弟兄邀請了爺爺、嫲嫲、婆婆、父母和弟弟,呼召時他們沒有表示,但嫲嫲跟著禱告;正要離開之際,姊妹們接觸她,領她清楚決志。有姊妹邀請了客戶,對方帶同子女一起出席;呼召時第一時間表示信主,全家歸向神。一位姊妹坐車時結識到同邨街坊,邀請她聽福音,結果應邀而來且決志信主。

有聖徒多次邀請家人不果,主作了奇工,叫家人回心轉意,願意赴會並且得救。一位弟兄的朋友在聚會中沒表示,會後分組時卻說很受感動,決定信主;回家喜樂地告訴兒子,兒子也說要來聚會。一位患長期病的福音朋友,原本需要頻繁去洗手間,蒙主憐憫,能夠聽完整篇福音信息,陪談時接受耶穌作救主。

為著每位決志者,我們要將榮耀歸給神,同時不可放鬆,繼續為決志者和未決志者禱告,邀約他們參加慕道班,體貼神的心意:「祂願意萬人得救,明白真道。」(提前二4)佈道會雖已過去,佈道卻不停止,我們要繼續傳福音給不同的人,還福音的債(羅一14-15)!

2024
三月

三月
15

珀斯行山

上一次,家訊訪問了在東澳洲的陳起亮弟兄一家。這次我們到了西澳洲的珀斯(Perth),看看陳杰和楊艷崎夫婦移民澳洲的經歷。


問:請陳杰弟兄和艷崎姊妹介紹一下自己。

陳:我們原先在銅鑼灣區聚會,信主約二十年,育有一對大女兒和小兒子。我從事資訊科技,姊妹從事會計,我們於二○二二年一家移民到珀斯。

陳弟兄先離開香港


問:當初為何移民?為何選擇珀斯?

楊:由社運到疫情期間,常常困在家裡,感覺焗促,嚮往外國偌大的生活空間。加上社會氣氛不和睦、競爭大的教育體制等等,萌生移民的念頭。後來移民的門檻降低,我們便嘗試申請。

陳:起初我們先考慮經投資移民,或經讀書及技術移民到紐西蘭,不過因資金未及門檻和疫情封城而告吹。其間我們把這件事放在禱告裡,和家人溝通。後來澳洲放寬移民條件,加上距離紐西蘭不遠,兩地文化接近,且珀斯和香港沒有時差,氣候適宜,沒香港這麼濕熱,也沒香港這麼擠逼,所以我們選擇了珀斯。

親親樹熊


問:你們如何準備移民?

陳:有兩方面的預備:與家人和弟兄姊妹溝通;移民當地的準備。在移民一事上,我們並不孤單。我們把移民的想法告訴弟兄姊妹,當中我們有不少擔心,包括教會服事人手夠不夠;不過,分區執事提醒和安慰我,主會帶領和開路,最重要是禱告清楚,把問題放在主手裡。我們與其他聖徒傾談移民,大家也提醒我們要禱告,順從神的印證:

第一,獲家人的支持。我們把移民的想法告訴父母,起初以為他們會一口拒絕,結果他們只擔心我們能否找到工作。大女雖然要放下香港熟悉的朋友和同學,仍願意移民。弟弟年齡較小,也沒有抗拒。

第二,獲當地大學的錄取。工作方面,我在香港面試一間航空公司的IT崗位,感恩最終沒有獲聘,免得後來在疫情中被解僱,反倒獲澳洲大學的取錄和獎學金,還能在香港遙距上課一個學期。

我先在二二年七月出發到珀斯,姊妹及小朋友於同年十月抵達。


問:你們到埗後,聽說有很多感恩的地方,能和大家分享嗎?

陳:第一,開關後越來越多人過來,租屋不易,而我在出發前已經找到落腳之處。第二,有教會的照顧。我的中學同學原來曾經在珀斯宣道會長老家中被照顧,長老的太太來接機。他們也在第一個主日,開車接我參加教會崇拜。到埗後的第二個星期我就患上新冠,這對夫婦幫我找到地方休養,還得到住在隔鄰的聖徒照顧,煮晚飯給我吃,並且以便宜價錢出租汽車給我短期之用。其後我很順利租到房子,替小朋友辦好簽證。

除夕準備看煙花


問:你們的工作情況如何?

楊:很感恩我能繼續從事在香港的工作,不用另找工作。起初我的老闆不容許在家工作,不過因疫情緣故,大家適應了在家工作,現在我可在珀斯線上工作。

陳:我在大學進修期間,只能兼職工作。主藉著教會弟兄的安排,介紹了一份兼職工作,另外大學也有實習課程,令我有豐富的本地工作經驗。畢業時,本來我以為會在實習的地方轉為正職,不過主有另外的安排,我在實習的另一部門轉為正職。

親親袋鼠


問:教會生活方面,你們適應如何?

陳:我們現時在珀斯宣道會聚會。我曾在香港教會擔任音響服事,來到這裡擔任相同服事,並協助聚會的錄影和投影。我也參與了教會舉辦的「教學培訓工作坊」,以裝備自己作未來的主日學助教。

楊:我在這裡參與過愛筵、茶點、兒童助教和招待服事。很感恩兩個兒女很融入這裡的英文聚會,大女兒甚至情願參加聚會多於旅行,也開始投入教會的服事,協助英文課的音樂團隊和投影。另外,在每個月的小組團契聚會中,我們和弟兄姊妹一同唱詩、代禱和查經分享。

教會轉會禮


問:如果有弟兄姊妹想移民澳洲,你有甚麼經驗分享?

楊:第一,要禱告,將憂慮和疑惑告訴神。第二,將移民的想法告訴弟兄姊妹,要有同路人,不要自己孤軍作戰。第三,來到這裡一定要回到神的家,即使這裡沒有親戚朋友,但神的家有聖徒互相關懷幫助。

陳:要持開放和改變的心。澳洲的移民政策朝令夕改,需要主動多做功課去了解。移民和求職路上總會有失望的時候,要保持盼望,順服主的帶領。例如我們最初打算移民到紐西蘭,主雖然關上門,但這裡「時、地、人」卻很合適,主為我們預備了住所、教會和工作。我們要尋求主,禱告主,順服主的帶領。

2024
三月

三月
15

每年新春,我們一同傳揚福音,巴望我們整年都帶著傳福音的使命,同心合意興旺福音。

馬可福音二章1-5節記載四個人抬著一個癱子來到耶穌面前,結果癱子蒙主醫治、赦罪。當中說出了傳福音的三個要訣:

第一,同心。癱子不能走動,需要有人抬他,並且一人不能抬,需要四人一起抬。傳福音的時候,我們都需要配搭,例如與屬靈同伴一起為親友禱告,或是邀約親友一同用膳。每次佈道會,我們都一同禱告,一同邀請,一同出席,主就將得救的人加給教會。

第二,專心。當時許多人聚集,四人不得近前,他們竟拆了耶穌所在房子的房頂,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來。為甚麼有此舉動?因為他們不但同心合意,並且專心致志──他們只有一個目的,要將癱子帶到耶穌面前。傳福音有時會遇到阻礙,但我們要專心致志,不被困難打岔,務要把人引到主面前。為著人的得救,我們要不計代價。

第三,信心。經文說「耶穌見他們的信心」(5節),這不是個人的信心,而是團體的信心。這四人未必個個都有很大的信心,但只要行動一致,願意堅持,主就作工。願主得著我們,一直連於弟兄姊妹,互相扶持,彼此激勵,不氣餒,不放棄,同心將親友抬到主面前。

(主日信息詳細版可於教會網頁「資源庫」中的「主日信息集」瀏覽)

2024
三月

三月
15

作者:史考特、丹尼爾
出版社:道聲

打開聖經閱讀時,你曾否感到無從入手?會否懷疑自己對經文的理解是否正確?又有沒有曾經因為讀不明白而漸漸失去動力讀經?你認為讀聖經、發掘真理是一件有趣的事嗎?

本書兩位作者是美國神學院的教授,分別講授新約及舊約研究。他們在教學的歷程中,向學生傳授研讀聖經的方法和技巧,並將這些知識集結成書,供認真學習研經的信徒閱讀。本書既不是一本簡單關於聖經的普及讀物,亦非深奧難明的專業學術著作,而是兩者兼顧。

書中所有內容環繞三個重點:閱讀、詮釋和應用聖經。作者首先介紹了一些研讀聖經的基本工具,包括該如何跨越數以千年的文化、語言等差距,以明白神藉聖靈感動每位聖經作者寫下的當代意義,繼而對照今天的環境,合適地將經文應用在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中。此外,新舊約中的各種主要文法體裁,本書均有介紹,並簡單講解閱讀不同體裁時需要注意的原則和方法。這些內容有助於信徒平日閱讀聖經,甚至在話語服事上也有幫助,因為準確理解聖經才是我們事奉的基礎。

《抓準神的話》是最佳的研經入門書籍之一,推薦此書給有志於研讀聖經的弟兄姊妹,加強對聖經的認識。研經的過程是不容易的,並且要花費許多時間,卻是最值得的事情,因為草必枯乾,花必凋謝,惟有我們神的道永遠長存(賽四十8)。

(聖徒可經分區執事室或WhatsApp 91720053訂購書籍)

2024
二月

二月
9

去年十二月底至今年一月初的大專寒假,教會為大專聖徒預備了退修營和讀經追求。感謝主向弟兄姊妹啟示祂和祂話語的寶貴,叫我們認識基督耶穌為至寶,竭力追求祂的話。


大專退修營:瓦器裡的寶貝

去年十二月廿八至三十日,六十多位大專聖徒參加在元朗大棠度假村舉行的大專退修營。退修營的主題是「瓦器裡的寶貝」,弟兄姊妹一同退到主面前,重新發現我們有這寶貝,並且渴慕新一年更寶貴、更經歷基督。

有別於特會,退修營主要由個人安靜時間、團體唱詩和同伴禱告分享等交織組成。營中強調「安靜」─從外面的安靜到靈裡的安靜,使聖徒能進入靈裡的深處與神交通。第一天弟兄姊妹立志重建穩定屬靈生活,第二天省察內裡明顯或是隱而未見的罪和軟弱,進而數算神的恩惠如何一直伴隨著我們的腳步。大專聖徒從一年的忙碌中安靜下來,暫時放下所有思慮煩擾,退到只有神和自己的曠野裡,向祂傾心吐意。

不少聖徒均看見自己雖然像瓦器一樣軟弱、失敗,基督這寶貝卻在瓦器裡彰顯出來。我們就是這寶貝的見證人,只需竭力抓住祂、分別時間親近祂,因為「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,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,不是出於我們。」(林後四7)

在認罪省察的時段,表面看來,在人生低谷中只有痛悔和不甘,但從大專弟兄姊妹其後的分享中,似乎這谷底成為了盼望和信心的高峰。有弟兄分享:「當我在第二天晚上坐在操場的長椅上,想到自己那些不能言說的罪並其帶來的羞恥,閉上眼卻彷彿看見主耶穌釘在十字架上,說:『我愛你到底,塗抹了你一切的罪!』」他因而再被更新,從本來枯乾的靈命裡,經歷主復活大能的恢復。當在神面前完全坦露心思意念之際,我們與神之間的阻隔即被耶穌的寶血完全消除,彼此的關係在不知不覺間重新拉近。

「自己心裡也斷定是必死的,叫我們不靠自己,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。」(林後一9)

讀經追求:按著正意分解真理

今期寒假追求有所創新,第一週為讀經專題課程,讓大專聖徒「讀好讀精」神的話語;第二週查讀彼得後書,實際應用專題課程中所學的。「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,作無愧的工人,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。」(提後二15)面對神豐富的話語,我們需抓住正確讀經的原則,避免走迂迴路。課程提到經文的文意脈絡及寫作背景之重要,解經者要盡力找出作者在經文字句上的原意,以及經文的時代背景,力求跨越現代與歷史的鴻溝。

今次追求有很多互動,不像聽講座,參加者有很多應用的機會,以小組形式討論、分析一些經文的疑難,指正、釐清常見的謬誤,然後匯報,將學到的解經知識生動地運用出來,大大加深了印象。大專弟兄姊妹在各任務中各出奇謀,將自己平時所吸收的知識與讀經聯繫起來,又主動回答問題,氣氛十分積極。

這次追求叫我們看見正確讀經的要緊,惟恐有時我們是按著私意解經,不得要領,不能明白經文所帶出的原則,所以服事們勉勵大專聖徒要趁著多有時間和精神,勤讀聖經,進深學習知識,掌握神純正話語的規模。

2024
二月

二月
9

去年十一月起,香港網絡上興起一句流行金句:「咁係因為你悲觀,我睇到XXXX帶嚟嘅好處。」 (這是因為你的想法悲觀,我卻看到XXXX帶來的好處。)現在,當人們討論香港面對的種種問題,便會引用這金句來自嘲和揶揄,廣受媒體報導。這金句和香港的情況,讓我想起以下經文:

若是弟兄或是姊妹,赤身露體,又缺了日用的飲食;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:「平平安安地去吧!願你們穿得暖,吃得飽」,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,這有甚麼益處呢?這樣,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。(雅二15-17)

不知你有沒有聽過一些「屬靈金句」?例如:當基督徒傷心時,我們總會提醒對方「要常常喜樂」。這些口號或金句若被濫用,也形同上述的網絡金句,百拼百用。雅各書提議我們,不要只說些口號的說話,要實際地幫助對方。

香港正面對股市、樓市、移民、財赤等等問題,不少人相信今次結構性的問題不像過往突發性的金融危機,而會逐漸影響我們的生活。有的人工作變得更沉重,有的收入減少或被裁員,有的所得社會福利減少,一些非牟利宗教機構面對更大的經濟壓力。這時候,我們或多或少能在心靈上或經濟上幫助聖徒。

我們一直實行以個人包顧念聖徒,想起多年前,我有一段時間失業,經濟壓力不小,雖然沒有主動向聖徒們提出,但是幾個月來收下不少的個人包,有跨分區寄來的,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誰寄來。說實話,實際的幫助有限,卻十分鼓舞。

最後,盼望我們能實踐以下這句經文:「乃要均平,就是要你們的富餘,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,使他們的富餘,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,這就均平了。」(林後八14)()

 

2024
二月

二月
9

我們正身處動蕩變幻的世代,但無論環境如何變化、時代如何改遷、日子如何艱難,神仍然有豐盛的慈愛、不斷絕的憐憫、極其廣大的信實(哀三22-23),成為我們在世代的巨變中不變的承托。

摩西一生面對很多挑戰和巨變,有一次以色列人拜金牛犢惹神發怒,神說不再親自領他們進入迦南。雖然神已經保證差遣使者在摩西面前,保證以色列人必會承受美地,但摩西不滿足於任務完成,也不滿足於神的使者而已,他要的是神自己,因為沒有任何人事物能夠取代神的同在。

摩西不僅祈求神與他同去,也要與百姓同去。他說:「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?豈不是因你與我們同去、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麼?」(出卅三16)摩西認識神的同在是神的百姓最大的福分、最真實的內涵,使他們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。

約翰提到神的兒子,也提到神;神的兒子就是神自己,即那位真實的(約壹五20)。萬事萬物都會改變,皆不真實;惟有神和神的兒子不會改變,祂才是真實的。宇宙中唯一的真實,就是我們的神,就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,惟有祂能夠滿足我們深處的需要,只有祂能夠影響世界,吸引人歸向這位不變的神。

教會最大的需要是甚麼呢?我們需要在幻變的世代中持定真實,更多認識這位真實的神。我們要與祂有更親密的關係,凡事上更多經歷祂,更多得著祂,更多有祂的介入,更多享受祂的同在。

(主日信息詳細版可於教會網頁「資源庫」中的「主日信息集」瀏覽)

2024
二月

二月
9

2023已成歷史,回望過去一年,雖非天色常藍、花香常漫,但主的恩典從沒離開我們。以下是一些聖徒的年終感恩見證:


恩惠隨著我

🌸 信主後,常常經歷到主所賜的平安。原本我有畏高症,主醫治了我,叫我不再畏高。我本來很怕去殯儀館,每次到那裡內心都很恐懼,並且會頭暈。主的作為十分奇妙,2023年我去了兩次殯儀館,每次都感覺平安,即使自己獨個兒乘搭升降機也不怕。主的平安在我心中,無論到哪裡都不再害怕。()

🌸 我是迷途的羊,兩年多飽受病痛煎熬,要辭掉工作四處求醫。我知道只有神才可幫助我,於是在2023年一月一日跟隨母親重返神的家。之後神帶領我到不同的專科看醫生,身體好了很多。

一位多年沒聯絡的舊同學,突然WhatsApp介紹工作給我,使我重回社會工作,有收入可以交醫藥費。老闆十分體諒我,准許我可以隨時外出覆診。感謝神為我預備一切,我經歷到祂的同在;雖然我有軟弱,但祂沒有離棄我。()

🌸 我是七十多歲的長者,識字不多,讀聖經是一大挑戰。我對主說:「我不懂得讀聖經,你每天在我身邊,不如你教我讀經吧!」有時候讀了仍不明白,想過放棄,主就鼓勵我:「你讀吧,你讀了一次,下次再讀,你就會懂。」我說:「好,我聽你的話,要一直讀。」這樣,我漸漸明白聖經,越讀越流暢,也越來越喜歡讀經。雖然我記不住許多聖經內容,但無論如何都會記得主耶穌多麼愛我,祂是最好的老師,一直在身邊扶持教導我。

十月份我因跌傷入院,我的電話滿了弟兄姊妹的關懷慰問,令我應接不暇。感謝主將我擺在這個充滿愛的幸福大家庭,榮耀歸神!()


恩典真豐厚

🌸 自我信主之後,一直傳福音給母親,已經二十多年。母親不肯信主,因家裡有偶像之物,是我爺爺從泰國帶來的,她承諾一定要拜。這偶像之物留在家中,成為她信主的阻礙,怎麼辦呢?幾年前我退休了,多了時間陪伴母親,與她傾談,了解她的情況,得知她很恐懼,因為她的朋友一個一個離世了。我便針對她的需要,向她傳福音。

2022年,我與母親一起拆除偶像之物,將之丟到垃圾房。2023年二月十九日,母親受浸歸入主名下。感謝神的恩典,叫一個很難信主的老人家可以信主。()

🌸 早前我的女兒被人騙去金錢,我的身體也出了毛病,但感謝主,我一直有工作收入,不用憂慮。有一次我去看醫生,他說我已經沒有病了。我十分驚訝,問:「為甚麼沒有病了?為甚麼會好了?」他說:「可能你的抵抗力恢復了,加上這些藥物治療。」我知道這是主的恩典,祂垂聽禱告,叫我有喜樂有平安。

我在餐廳打雜,甚麼都要做,每天工作十小時,但堅持參加週二晚禱告聚會,因為經歷了禱告的能力。每次禱告後,身體不累了,晚上安睡,也能做好日間工作。當家中有經濟需要,主聽我禱告,工資得以提高。我深切體會禱告的功效,也經歷主話的真實:「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,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。」(太六33)()

🌸 主帶領我兩夫婦在各方面進入新里程:工作方面,我們從任職多年的機構退休,回望悠長的職業生涯,在無數重擔和壓力中經歷主無盡的恩典,體驗到工作的意義是事奉神。家庭方面,小兒子成家立室,我們也「榮升」為老爺、奶奶,回顧小兒子在大專期間遇到很大的艱難和挑戰,幾年間我倆與子同行,也學習與主同行,直到他畢業、擇業到成家,經歷主多方的保守和眷顧。

追求和事奉方面,我倆三年前一起報讀神學聖經研究課程,帶給我們很多屬靈的開啟和益處,也加深夫婦的關係。去年底我退任執事崗位,在多年服事、工作和家庭的拉扯中,經歷主夠用的恩典。工作和服事崗位會有退休、退任,但屬靈追求和事奉神是終身的。新的一年,祈願我倆能在教會、家庭、社會裡,繼續追求神、服事人、服事弟兄姊妹。()


主恩讚不停

🌸 我是一名補習老師,過去一年主使用我結出福音果子:一月份我為一名小五學生補習,他的母親穩定參加慕道班,並於九月受浸,姊妹的兩個兒子都很喜歡兒童聚會。暑假期間,我的姪女幫忙帶我的學生參加兒童聖經班,之後她也參加大專聚會,覺得聚會很好。十月份,一名中五學生主動尋求真理,一直參加慕道班,渴慕受浸。十二月份,鄰居主動邀請我替她的兒女補習,讓我有機會將福音傳給他們,感謝神!()

🌸 我信主三十年,一直為家人的得救禱告。爸爸是一個頗嚴肅的人,與我的距離很遠,我常覺得他很難信耶穌。2022年,有一次我在家庭群組裡說:「有福音聚會,你們來吧!」沒想到爸爸發出舉手的表情符號,結果他真的來了,並且決志了。爸爸信主後參加慕道班,從未遲到,不但自己持續讀經,還與聖徒在網上一起查經。

2023年三月,爸爸受浸了—我想過他可能臨終才信主,從未想過他會受浸,並且參加成長班,熱切追求主。最近與他飲茶,他說在網上和弟兄查讀歌羅西書,覺得第三、四章十分精彩。神的作為真奇妙,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(弗三20)!()

🌸 我沒想過加入教會服事,因不確定自己能否勝任。有一次,主日信息提到「你的人生讓主介入了多少」,這句話令我反思:主已經介入了我的婚姻、我的家庭,為甚麼不能讓祂介入我的服事呢?之後,有弟兄致電邀請我參與成長班服事,我突然意識到:主要介入我的生活。

與我配搭的弟兄姊妹都很老練,而我只是新手;每次服事對我而言都是挑戰,我感到恐懼戰兢。我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,不會與不認識的人打招呼,不會在新環境中主動發言,也不會主動關心人。在服事裡,我學到很多功課:學會了謙卑,學會了順服,學會了照顧人,聆聽人的心事。當我關心別人的時候,主就給我很多供應,叫我用這些供應去幫助人。真的很感謝主,讓我有機會參與服事。()

2024
二月

二月
9

工作、家庭、服事…是否你的重擔?施品正弟兄的經歷告訴我們,只要放下自己,負主的軛,學主的樣式,就發現擔子是輕省的。

一家三口


品正弟兄,你怎樣得救?

大專時期,有同學邀請我參加新蒲崗區慕道班,我抱著一去無妨的心態出席。那次講到耶穌的生平,聚會後有弟兄教我禱告,回到家中我便嘗試禱告,內心感到前所未有的平安,於是繼續參加聚會,更多認識神。在一次佈道會中,我決志信主,之後受浸,投入教會生活,並且參與服事。

與聖徒合照


你做甚麼工作?職場上如何經歷主?

我是一名職業治療師,現時在長者安居資源中心擔任管理及行政工作。職場上遇到許多事情,經歷恩典夠我用,主的眷顧無微不至,例如:面對不熟悉的範疇,主奇妙地安排合適的同事提供協助;面對時間緊迫的項目,主使我能夠在限期前完成;一些很難管理的員工,會自動辭職…

最近兩年,面臨新挑戰,老闆要我處理一些未做過的新項目。過程中我看見自己的不足,學習承擔責任、帶領團隊、設定長遠計劃等等。感謝主不但在我有需要的時候幫助我,也藉著職場來訓練我,叫我生命成長、成熟。

雖然工作很勞苦,但主應許:「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,我就使你們得安息。我心裡柔和謙卑,你們當負我的軛,學我的樣式;這樣,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。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,我的擔子是輕省的。」(太十一28-30)安息不是指甚麼都不做,因為我們都要應付挑戰。主許可挑戰臨到,我們回到主面前,將重擔卸給祂,祂必將平安賜給我們,叫我們能坦然面對。

聖徒相聚


你是新蒲崗區其中一位負責主日信息的弟兄,當中有甚麼學習?

去年有弟兄叫我考慮負責主日信息,我第一個感覺是:「我不適合。」之後將此事放在一邊。有一次,與另一位講主日信息的弟兄禱告、交通,主來光照我:「為甚麼不願意講主日信息?」我細細思考:我覺得自己不夠資格、不夠裝備,是否害怕自己講得不好?是否介懷聖徒怎樣看我?這是否太看重自己的感覺和別人的看法?

我與弟兄分享自己的想法,他也分享了他的經驗。他說起初也講得不好,但他願意嘗試,希望激勵更多人一起承擔話語職事。弟兄的分享激勵了我,於是開始嘗試講主日信息。雖然感到極不容易,但每一次預備信息,均經歷主豐富的供應。無論是工作或服事,我都要學習放下自己,承擔責任。

聖徒旅行


請分享一下夫妻相處之道。

佩詩:我想分享四方面:第一,謹守神造配偶的功用(創二18)。妻子要幫助丈夫,所以我盡所能處理家庭事務,主力照顧女兒,讓丈夫安心工作和服事,免除後顧之憂。第二,彼此包容,我倆結婚十六年,從未激烈爭吵,從不說傷害對方的話;人人都有不足之處,我倆選擇包容對方,凡事忍耐(林前十三7)。第三,每天欣賞對方,並付諸行動—將稱許對方的話說出來,而非藏在心裡。第四,多禱告、多分享、多溝通,我們不但為家庭禱告,也為教會禱告。我喜歡和丈夫分享生活點滴,無論是工作的事情,還是女兒的成長;這樣多分享、多溝通,夫妻才能建立互信關係,彼此扶持,互相造就,感情也日益深厚。

品正:夫妻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,有不同的背景、性格和生活模式,所以同理心很重要。有時候看不順眼對方某些行為,需要體諒對方,進入對方的感覺。丈夫尤其要放低自己,學習向妻子認錯,這樣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吵,也不會給魔鬼留地步,令夫妻關係更加和諧。

施品正弟兄與妻子林佩詩姊妹


怎樣教養下一代?

佩詩: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。」(箴廿二6)女兒四個月大,我們就帶她來到教會,她從小在教會裡長大,學習神的話,如今十歲了。她很喜歡聚會,也與同輩和長輩建立了良好的關係。每晚我們都會與她一起祈禱、感恩、交託,並為未信的親友禱告,盼望他們早日信主。此外,我們恆常聯同幾個家庭出外派發福音單張。女兒對傳福音十分雀躍,甚至比我倆更熱切;若路人不接受單張,她會追著他們,巴望更多人認識主耶穌。

品正:太太懷孕期間,我倆每逢禱告,她都感到胎兒躍動,所以女兒的名字有一個「祈」字,期許她成為祈禱的人。當子女到了一定的年紀,可能不再跟著父母,所以下一代需要在教會裡找到屬靈同伴,一同成長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與聖徒合照


青壯聖徒處於事業拼搏期,又要肩負家庭擔子,如何能夠兼顧教會服事?

現代人生活忙碌,但我想:真是那麼忙碌嗎?神給我們每天廿四小時,為甚麼不是三十小時或三十六小時?可見廿四小時是夠用的。我們常說很忙,但忙在哪裡?是否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費了許多時間?所以要學習管理時間,例如我會在上下班的車程中,善用時間預備信息。

如何兼顧教會服事?這不僅是時間的問題,也是心志的問題。現今世代,魔鬼常用兩種方式攻擊我們:一是令我們沒有時間,二是使我們的心志變得軟弱。故此,我們要審視自己的時間有否被仇敵偷去,也要與肢體一同配搭、禱告、同行,彼此激勵,互相扶持,一起面對挑戰。

有一次我要分享主日信息,但週中有小組,週六晚有查經聚會,心想:「我還未預備好信息,可否停一次呢?」感謝主,當我與弟兄姊妹在一起,就得著許多供應,叫我能用主的供應去供應別人。工作、家庭與服事,其實不是我們的拉扯,而是主藉這些環境使我們得益處,對主的經歷更豐富,更能服事別人。

2024
二月

二月
9

一月廿七日週六上午,164位家長出席了一場越洋實時的家庭專題聚會,主題是「今時代挑戰下如何與新一代同行」,由身在美國加州矽谷的于楊念慈姊妹(于宏潔弟兄的妻子)分享。雖然未能與于師母有現場實體的互動,但眾人十分投入聚會。

于師母問在場父母:「神在我孩子身上的目標,跟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是否相符呢?」只有接近兩成是「完全符合」,三成是「部分符合」,接近四成是「一半符合」。于師母說這是給父母思考的基礎,盼望藉著多禱告被神調整,邁向「完全符合」,因為在神眼中,為人父母是一個呼召。

今時代仇敵利用媒體、商品等影響下一代,神卻呼召父母們「一起」「為神」養育下一代。我們不甘為世界養育孩子,而是為神(For God)養育下一代,這樣在永世裡才有意義。同時我們需要龐大的支援, 要一起(Together)養育下一代。教會中的父母們不應該比較、批評、競爭,而是巴望子女一起成長,成為屬靈同伴,這需要同心禱告爭戰,也要一起倚賴聖靈的工作,與子女同行。

于師母邀請了四位矽谷基督徒聚會的兒童導師,以個人教養子女的經驗回答一些實際問題,例如子女長大後不參加聚會、使用手機、同性戀傾向、早戀愛、情緒化等,以下是分享摘錄:

  1. (對於不願聚會的子女)外面不強求,裡面不妥協(禱告爭戰)。
  2. 每個孩子都是「頭號的福音朋友」。
  3. 父母要有穩定的情緒,要留意子女的情緒需求…不要往內轉,要往外發展…不要情緒綁架子女。
  4. 家長要在學校開始「性教育」之前教導子女,認識青春期及其變化。只要父母與孩子有敞開的談話,就容易保守他們。
  5. 花時間陪伴孩子,他們會發現真實的世界比網絡的世界更吸引!
  6. 若發現有同性戀傾向,不要有過激的反應,要引發他內心真正的想法,要「接納」才能「塑造」。

最後于師母勸勉大家養育孩子,不管多少年,都不要失望或放棄:「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,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,不是出於我們。我們四面受敵,卻不被困住;心裡作難,卻不至失望。」(林後四7-8)

神國的父母們,一起加油吧!

2024
一月

一月
13

短別數年的全教會兒童大會,終於在2023年聖誕日復常,各區兒童、家長和服事聚首尖沙嘴聚會所,一同分享「愛是甚麼樣子」。

今年兒童大會想帶出的主要信息,來自羅馬書五章8節:「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,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。」——愛的源頭是神,而最大的愛是主耶穌捨身的愛。

愛是甚麼樣子,各區各有演繹。

記者尋根究底何謂愛

活動的大框架是愛,藉由一位未認識神的記者,為了完成總編輯指派的任務,四出尋覓愛是甚麼樣子。其間她走訪了12區,各區的小朋友用不同形式去表達他們心中何謂愛。

大會其中兩位籌委俊銘弟兄、海雯姊妹介紹了今年兒童大會的幾點特色:

首先,服事們觀察到近幾年來,小朋友少了一起活動的機會,所以決定還原基本步,由小朋友擔綱演出,服事只是協助,有別於往年服事配搭高班兒童在台上表演,大部分小朋友在台下觀看。今年的活動核心是讓小朋友盡量參與,不追求完美,只希望人人投入。

第二,以往雖然各區都有參與表演,但都經中央統籌安排各區唱甚麼詩歌、負責話劇的哪一部分等等,但今年籌委們只定了「愛」這個大框架,由各區自定5至7分鐘的表演內容。小朋友對愛有不同領受,可能是朱古力、地球、媽媽…藉由各區的尋求、發揮和表達,最終帶出神的愛的不同方面。

第三,這次表演是以記者採訪作為引子,然後串連12區按序登場,並不是一齣完整話劇,而是呈現12個介面,當中有詩歌、話劇、見證、手語,甚至上演一次高度濃縮版的兒童聚會…各自精彩。

來到12月25日兒童大會現場,當日分開上下午兩個時段,各有6區參與。由開頭的詩歌,到最後的總結,台上台下都有很多互動。

領詩的兩位姊妹常常同台下孩子們對話,帶動大家投入;部分分區的表演,也加插了走進觀眾席的環節,派送禮物。

總編輯和記者的角色,串連起各區的表演。

愛的形狀是十字架

總結時,弟兄問了幾個問題,讓小朋友舉手回應。大多數問題都是很直接簡單的,但其中一個問題,問了兩次:愛可以用甚麼形狀來形容?很自然的答案是「心」形,大家在唱詩歌時都已做出各種不同形狀的心心手勢了,舉手的小朋友答對了。但,弟兄再問一次,除了心形,還有甚麼形狀可以形容愛呢?家訊小記這時候都忍不住再問自己:除了心,還有甚麼形狀呢?當小記還在思考答案時,台下已有小朋友給出了答案:十字架!

這是何謂愛的終極答案。

人世間的愛,親子、夫妻、家人、朋友之間的那份純真心意,當然是很美好的。而十字架上的犧牲大愛,卻是愛的極致,更是愛的源頭。我們愛,因為神先愛我們。但願每個小朋友、每位家長、每個家庭,都能早日尋得愛是甚麼樣子、領受這份十字架無價大愛。

領詩姊妹帶領大家一齊做動作

現場到處是心心

2024
一月

一月
13

耶穌對門徒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財主進天國是難的。我又告訴你們,駱駝穿過針的眼,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!」門徒聽見這話,就希奇得很,說:「這樣誰能得救呢?」耶穌看著他們,說:「在人這是不能的,在神凡事都能。」(太十九23-26)

這是一段我們熟悉的經文,當中提到「駱駝穿過針的眼」,到底是指甚麼?

一個主流的解釋指出「針的眼」是古代城門的「針眼的小門」。古代的城池在晚上須關上城門,例如約書亞記二章5節提到:「天黑、要關城門的時候,他們出去了…」人若在晚上進出城門,城門旁便有一個「小門」。如果拿掉駱駝上的貨物,能勉強讓牠通過。

參考歷史能讓我們更進入背景,不過這解釋有兩個困難。第一,與下文有衝突。耶穌其後說:「在人這是不能,在神凡事都能。」在這解釋中,人只是不方便把駱駝拉進城門,而並非「不能」。第二,這解釋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紀,距離新約時代已有一千年,我們暫時仍未有考古證據證明在新約時代猶太地有這樣的城門。

參考耶穌的其他講論,祂很可能是用了「誇張」手法,例如:馬太十章37節提到要「恨」自己的父母,以此突顯對耶穌的愛的強烈;十八章9節提到「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,就把它剜出來丟掉」,來強調對付罪的迫切。

所以,這裡耶穌顛覆當時人的想像,人們以為像法利賽人、文士這樣對宗教有追求的人,或是像財主般受神祝福的人,必定能進神的國。但耶穌指出富人不倚靠錢財,謙卑跟從主才是「難上加難」,儼如要把當地最大的動物—駱駝穿過針線的眼。這番話叫門徒希奇,但在人看來這是不能,惟有藉著神的恩典才能成就。

2024
一月

一月
13

停了三年的全教會實體長者特會,終於恢復了!去年十一月三十日,現場560位弟兄姊妹聚首一堂,還有網上142人,神家長青大軍浩浩蕩蕩!

這群神家寶貝,寶貝在於:一顆回轉像小孩的簡單的心。整個聚會,台上有問,台下必答;叫大家揮手,揮夠兩隻手;教大家做心心手勢,哪怕做得走樣,卻人人開心落力地做,全場湧出幾百個心心;呼召大家多禱告盡功用,人人舉手承擔託付。

年長的弟兄姊妹領受了兩個使命:為自己的家、為神的家擺上禱告。這支佔了教會人數約三分一的長青大軍,求主賜福,叫人人都成為神家的禱告勇士。

特會的主題是「不要懼怕,不要憂慮」,切合年長弟兄姊妹的需要。年事漸長,或多或少會怕病、怕老,甚至怕死;為子女、為孫仔孫女,操心憂慮。弟兄以路加福音十二章,提醒大家:憑著「神不忘記,主必承認,聖靈指教」,我們不懼怕;因為「神養活,神裝飾,父知道,父加給」,我們不憂慮。

會後,大軍起行,前往酒樓共享愛筵。場面之墟冚、氣氛之高漲、相交之熱烈,即使不是認識在場每一個人,但那份親切、喜悅、感恩,全場滿瀉,就算「耳又聾眼又矇」,都必能感受到。

弟兄姊妹,約定大家:主若願意,2024年再見!

台上台下,彼此激勵。

八十歲或以上的兄姊站起來唱詩

同享愛筵,樂也融融。

心心送給你

感謝神,有如此美好的聚會!